:放鄭聲,遠佞人。○節解曰:謂無為也。
  使心不亂。
  註:不邪淫也。○節解曰:常存一也。○疏:可欲者,即世間色聲等事,可貪求染愛之物也,而官不見
  者,非塗耳謂以避地,妙體塵境虛幻,竟無可欲之法,推窮根塵,不合故也。既無可欲之境,故恣耳目之見聞,心恒虛寂,故言不亂也。故《西昇經》云:譬如鏡中影,可見不可取,又云:欲視亦無所見,欲聽亦無所聞,前不爭盗是別,今不見可欲是總,遣三業及一切法也,獨顯聖人虛懷利物。
  是以聖人治,
  註:說聖人治國與治身也。○節解曰:謂治身也
  虛其心,實其腹,
  註:除嗜欲,去煩亂。懷道抱一,守五神也。○御曰:心不為可欲所亂,則虛矣。○節解曰:虛其心,無邪思也。實其腹,閉氣養精也。○郭曰:其惡改盡,諸善自生,懷道抱一,淳和內足,實其腹也。○疏:既外無可欲之境,內無能欲之心,心境兩忘,枚即心無心也。前既境幻,後又心虛雖復即心無心,而實有靈照,乃言妙體虛寂,而赴感無差,而德充於內,故言實其腹也。
  弱其志,
  註:和柔謙讓,不處權強也。○御曰:心虛則志自弱也。○疏化既內懹實智,而外弘接物,處俗同塵,柔弱退已也。
  強其骨。
  註:愛精重氣,滿骨堅也。○御曰:腹實則自然骨強也。○顧曰:骨以含精,精散則骨弱,保精愛氣,則其骨自強。○床化言聖人雖復外示和光,而內恒寂泊,欲明動不傷寂,應不離真,故言強其骨也。
  常使心無知無欲。
  註:反樸守淳也。○御曰:無爭尚之知,絕貪求之欲也。○疏:知音分別之名,欲者貪求之目,言聖人常以空恵利益蒼生,令倒置之徒,息分別之心,俗貪求之欲也。
  使知者不敢為。
  註:思慮深,不輕言。
  為無為,
  註:不造作,動循也方。
  則無不治
  註:德化淳,百姓安。○疏:前既舍欲得無欲,復恐無欲之人滯於空見,以無為道,而言不敢為者,即遣無欲也。恐執此不為,故繼以不敢也。治,正也,行人但能先遣有欲,後遣無欲者,此則雙遣二邊,妙體一道,物我齊觀,境智两忘,以斯為治,理無不正也。
  道沖而用之,
  註:沖,中也。道匿藏名譽其用在中也。一家云:道以沖和為用,故言沖也。○飾解曰:沖者一也,謂一在身中常行之也。
  或不盈。
  註:或,常也。道常謙虛不盈滿,也。○飾解曰:謂守然也。○疏:言聖人施化,為用多端,切當之言,莫先中道,故云道沖而用之。此則以中為用也,而言官或不盈者,向一中之道,破二偏之孰,二偏既除,一中還遣。今恐執教之人,住於中一,自為滿盈,言不盈者,即是遣中之義。
  淵兮似萬物之宗。
  註:道淵深不可知也,似為萬物之宗祖也。○疏:淵,止水也。以况聖人言,止水能鑒於人,聖智能照萬法,故大匠取則於止水,衆生宗極於聖人,而言似者,明無宗而宗,宗不定宗也。故《莊子》云:人莫鑒於流水而必鑒於止水,又云:止水為澄為淵,宗則大宗師之義。
  挫其銳,
  註:挫,止也。銳,進也。人欲銳情,進取功名,當挫止之,法道不自見也。
  解其忿。
  註:忿,結恨也。當念道無為以解釋之。○節解曰:謂無患怒也。○疏:既重玄行足,自利道員,為物宗師,故此下明利他也。體知物境虛幻,令進求之人息於貪競也。而言解忿者,忿,嘖怒也,解,釋散也。夫忿慧生乎違順,違順起乎妄心,聖人達違順之兩空,體妄心之非有,故能誘導蒼生,令歸真實,釋散其懷而無瞋癡也。
  和其光,
  註:言雖有獨見之明,當如閤昧,不當以燴亂人也。○節解曰:謂聖人為道常和神光也。○疏:光,智照也,言聖人智慧光明,與日月而齊照,而韜光晦逵,共凡智相和,聖德潜被,不耀於物,故下文云光而不耀。
  同其塵。
  註:當與衆庶同垢塵,不當自別殊也。○疏:塵則色聲等六塵也,猶如世間塵土,能點穢净物,聲色等法,能污清行,故名為塵也。而言同者,夫聖人降世,晦迹應凡,既韜彼智光,亦混玆塵穢,聲色無別,眼耳固同,處染不染,所以為異也。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崇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缺註)
  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