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註:人之行善者,聖人即以為人師。○疏:善人即向襲明之人也,此人恒懷大心,先物後己,引導衆生,允當宗匠。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註:資,用也。人行不善,聖人猶教導使為善,得以給用也。○疏:言聖人恒在有中化導群品,即用不善之類而為福田,以彼衆生益成我德故也。
  不貴其師,
  註:獨無輔也。
  不愛其資,
  註:無所使也。○御曰:若存師資,未為致極。今明所以貴師者,為存學相,學相既空,自然無貴。所以愛資者,為存教相,於教忘教,故不愛資。貴愛兩忘,而道自化。
  雖知大迷,
  註:雖自以為知,言此人乃大迷惑也。○疏:無所化也。前以聖導凡,勸令修學,今明凡聖平等,以遣師資,斯則從淺至深,漸階衆妙也。
  是謂要妙。
  註:能通此意,是謂能知微妙要道也。○疏:師資兩忘,聖凡一揆,俗智分別,雖知大迷,據理而言,實成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註: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雖自知其尊顯,當復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之流深谿也。○疏:谿,徑也,雄陽是剛躁之名,雌陰是柔靜之義。知雄躁剛猛,適歸死滅,雌柔靜退,必致長生,故棄雄而守雌,可為天下之要徑也。○節解曰雄者魂也,之士,法守自然,提固閉氣,抱持魂魄也。
  常德不離,
  註:人能謙下如深谿,則德恒在,不復離己也。
  復歸於嬰兒。
  註:當復歸志如嬰兒,泰然而無知。○節解曰:谿者口也,謂行一閉氣湛然無為○疏:子則不老,復還嬰兒也。○疏:離,散也,嬰兒譬無分別智也。言人常能守靜,則其德不散,故能復於本性,歸無分別智也。
  守其黑,為天下式。
  註: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達當復守之以默默,如暗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則其德常在也。○疏:白昭明也。黑,闇昧也。式,法也。自顯明白炫耀於人,人必挫之良非智者。韜光晦迹,退守闇昧,不忤於物,故是德人。能知白黑利害者,可為修學者之鴻範也。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註:人能為天下法式,則其德常在於己,不復差忒也。○節解曰:謂道行一以仙,為天下式。
  復歸於無極。
  註:德不差武,則長生久壽,歸身於無窮極。○節解曰:謂常守生行一無極也。○疏:武,差也。無極,道也。常能棄明守暗,其德不差忒,復我清虛,歸於至道。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註:榮以喻尊貴,辱以喻污濁,人知己之有榮貴,當復守之以污濁,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谷。○疏:榮,寵貴也。辱,卑賤也。處於榮貴,遂起驕奢,而福善禍淫,忽然凋落,比之榮寵,翻為禍基。若知倚伏不常,貴為禍始,應須自戒,勿為放逸。處於榮華,恒如卑賤,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知榮辱天下歸嗅,譬彼百川,包納虛谷也。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註:足,止也。人能為天下谷,德乃止於己也。
  復歸於樸。
  註:復當歸身於質樸,不復為文飾也。○節解曰:謂守自然也。○疏:樸,真本也。始自知雄,終乎守辱,三種修學,為道之要。又如虛谷聲無不容,所以常道之德,於是乃足,故能復於真空,歸於妙本。
  樸散為器,
  註:器,用也。萬物之樸散則為器用。若道散則為神明,流為日月,分為五行。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註:聖人升用,則為百官之元長。○御曰:含德內融,則復歸於樸。常德應用,則散而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故聖人用則為群才官長矣。○疏:散,布分也。器,用也。官,君主也。長,師宗也。既能反樸還淳,歸於妙本,須從本降進,以救蒼生。布此淳和,而為化用,故《西昇經》云:道遂散布分,既而為君以御世,為師以導俗,聖人即用斯樸,散而為御導之方。
  故大制無割。
  註:聖人用之則以大道制御天下,無所傷害,治身則以大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疏:至聖神力不可思議,三界內外無不制伏。主領弘普,故稱大制。而亭毒群品,陶鑄生靈,推功於物,不為宰主,故云不割。割,宰斷也。
  將欲取天下,
  註:欲為天下主也。
  而為之,
  註:欲以有為治民。
  吾見其不得已。
  註:我見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惡煩濁,人心惡多欲。○疏:方將欲攝取天下蒼生而為化主者,必須虛心忘欲,若以有為取之,纔欲攝化,而不得之狀已彰也。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註: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靜,不可以有為而治之也。○疏:含識之類,悉有精爽,并堪受道,故名神器。神器是帝位也。若無為安靜,即品物咸亨,必有為治之擾動,即群生失性,故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
  註:以有為治之,則敗其質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