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下,下則應之以不信。
  有不信。
  註:此言物類相歸,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雲從龍,風從虎,水流濕,火就燥,自然之數也。○御曰:執言滯教,不能悟了,是於信不足也。自同於失,失亦樂求,是有不信。○疏:不能忘言,而執言求理,雖名信道,於理未足,所以執言滯教,未達真源,故於重玄之境,有不信之心也。
  跂者不立,
  註:跂,進也。謂貪權慕名,進取功榮,則不可久立身行道。
  跨者不行。
  註:自以為貴而跨於人,衆共弊之,使不得行也。
  自見者不明,
  註:人自見其形容以為好,自見其行以為應道,殊不知其形醜,操行之鄙也。○御曰:露才揚己,動而見尤,故不明也。○疏:不能忘我故也。
  自是者不彰,.
  註:自以為是而非人,衆共弊之,使不得彰明也。○疏:物共弊之,故其德不顯也。
  自伐者無功,
  註:所為輒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於人。○疏:凡有所為,輒自伐取其功,物皆不與,故無功勣。
  自矜者不長。
  註:好自矜大者,不可以久長。○疏:矜夸自高,驕慢凌物,此乃愚短,其德豈長。
  其於道日餘食贅行。
  註:養,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國之道,日賦斂餘祿食以為貪行也。○疏:餘食,殘食也。贅,附生之肉也。《莊子》云:附贅懸疣也。言矜夸自是之人,其在道行也,猶如殘食贅病,其可厭賤也。
  物或惡之,
  註:此人在位,動欲傷害,故物無不畏惡之。○疏:贅是無用之肉,夸是無用之行,世間人物感惡見之,故懷道之士豈處心於夸企之行乎。
  故有道者不處。
  註: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國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註:謂道也,道無形混沌而成萬物乃在天地之前也。○疏:有物者,道也。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而能生成庶品,亦明不混而混,雖混而成,故《莊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云:在天地之先而不為老。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
  註:寂者無音聲,寥者空無形。獨立者,無匹雙。不改者,化有常也。○疏:寂無聲,寥無形。獨立,無待對也。不改,無遷變也。言道體窈冥,形聲斯絕,既無因待,亦不改變。此乃獨獨非待獨也。
  周行不殆,
  註:道遍行天地,無所不入,在陽不焦,托陰不腐,無不貫穿,不危不殆也。○節解曰:謂聖人行一於身,周流四支百節九竅百豚之中,故日周行不殆也。
  可以為天下母。
  註:道養育萬物,精氣亦如母之養子。○節解曰:謂守道含一為天下母。○疏:道無不在,名日周行。所在皆通,故無危殆也。開化陰陽,安立天地,亭毒群品,子育含靈,生之畜之,故可為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註:我不見道之形容,不知當何以名之,見萬物皆從道所生,故字之日道。○疏:道本不可以智知,道名即初章云無名天地始也。取其通生之德,故字日道。
  強為之名日大。
  註:不知其名,強名曰大。大者,高而無上,羅而無外,無不包容,故日大也。○疏:體無涯際,故名為大。不大為大,故稱為強。夫名以召體,字以表德,道即是用,大即是體,故名大而字道也。人皆先名後字,今乃先字後名者,欲表道與俗反也。
  大曰逝,
  註:其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復逝去,無常處也。○疏:逝,往也。有大力,用能運致眾生,至聖境也。
  逝曰遠,
  註:言遠者窮於無窮,布氣天地,無所不通。○疏:超陵三界,遠達三清也。
  遠日返。
  註:言其遠不超絕,乃復返在人身。○疏:返,還也。既自利道圓,遠之聖境,故能返還界內,慈救蒼生。又解:迷時以三清為三界,悟則三界是三清,故返在塵俗之中,即是大羅天上。
  故道大,天大,池大,王亦大。
  註:道大者,包羅天地,無所不容。天大者,無不蓋也。地大者,無不載也。王大者,無不制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註:八極之內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御曰:王者,人靈之主,萬物系其興亡,將欲申其鑒戒,故云王居其一也。○疏:境域之中有此四大,王有化被之德,故繼二儀而居一數也。《莊子》云:夫道未始有封而言.域中者,欲明不域而域,雖域不域,不域而域,議說域中,雖域不域,包羅無外也。○節解曰:謂肺大心大肝大脾大,腎水生一也,而王處一,即脾氣主布,四方行一也。
  人法地,
  註:人君當法地安靜和柔也。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勞而無怨,有功而不置也。
  地法天,
  註:天湛然不動,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
  天法道,
  註:道法清靜不言,陰行精氣,萬物不化自成。
  道法自然。
  註:道性自然,無所法也。○疏: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