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於守身,學多者惑於所聞。○節解曰謂俗人多思念,多所欲,行無可信,故惑也○疏:少者謂前曲全等行,不見高下,處一中也。多謂滯於違順等法,不離二偏也。體一中則得,滯二偏故惑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註:抱,守也。式,法也。聖人守一乃知萬事,故能為天下法式也。○節解曰:謂念一行道,守身中也。○疏:是以,仍上辭也。抱,守持也。式,法則也。言聖人持此一中之道,軌轍群生,故為天下修學之楷模也。
  不自見故明,
  註:聖人不以其視千里之外,乃因天下之目以視之,故能明達也。○疏:物我皆空,不見有我身相,故智慧明照也。
  不自是故彰,
  註:聖人不自以為是而非人,故能彰顯於世也。○疏:自他平等,不是己而非物,故其德行顯著。
  不自伐故有功,
  註:伐,取也。聖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於天下也。○疏:雖復亭毒群生,而自狗百姓,推功於物,故有大功也。
  不自矜故長。
  註:矜,大也。聖人不自貴大,故能長久不危也。○疏:只為推功於物,不自矜夸,故德行長遠也。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註:此言天下賢與不肖,無能與不爭者爭也。○疏:此則嘆美四德之人,妙達違順,謙以自牧,不與物爭,故天下群品無能與不爭者爭也。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註:傳古言曲從則全身,此言非虛妄也。○疏:昔人所謂屈曲柔順以全其道,此語有實,果非虛言,但能依教修行,不與物爭,則大成全德,物歸於己也。
  故誠全而歸之。
  註:誠,實也。能行曲從者,實全其肌體,歸之於父母,無有傷害也。
  希言自然。
  註:希言,謂愛言也。愛言者,自然之道也。○疏:希,簡少也。希言,忘言也。自然者,重玄之極。道欲明至道絕言,言即乖理,唯當忘言遣教,適可契會虛玄。○顧曰希,少也。人能愛氣少言,則行合自然。○王曰:希言靜默則合自然之道。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註:飄風,疾風也。驟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長,暴不能久也。○疏:飄疾之風,驟暴之雨,曾不崇朝,何能竟日。譬滯言之士,執教生迷,妄為躁行,以求速報,既志理不久不長,故取譬飄風,方之驟雨。日是朝之總,朝是日之別,別則譬念念之新,總則喻百年之壽,通是無常也。○王曰:山澤相通,為於飄風,陰氣噴擊,作於驟雨。陰陽失節,則驚風驟雨。人失中和,則為暴疾。殘身喪實,不可常行。驚暴非恒,自然難久,故日不終朝也。○蔡曰:夫天以陽氣下降,散而為風,地以陰氣上騰,蒸而為雨。○顧曰:天健地順,神氣獨絕,為此暴疾,猶不能竟日終朝,何况凡夫朝生夕死,多言害物,其可久乎。○盧曰:形之大者,莫過乎天地。氣之廣者,莫極乎陰陽。陰陽相擊,天地交錯,風驚雨驟,猶不能久,而况人之細小,處天地之間,為於多言,速滅可知。
  孰為此者?天地也。
  註:孰,誰也,誰為此飄風暴雨者乎,天地所為也。
  天地尚不能久,
  註:不能終於朝暮。
  而况於人乎。
  註:天地至神,合為飄風暴雨,尚不能終朝至暮,何况於人,欲為暴卒乎。○疏:孰,誰也。此假問誰為此風雨,答云:是天地二儀生化,有大神力,飄風驟雨尚不能久,况凡夫而為躁行,其可久乎。
  故從事於道者,
  註:從,為也,人為事當如道安靜,不當如飄風暴雨也。○御曰:故從事於道之人,當不執滯言教。
  道者同於道。
  註:道者謂好道之人也,同於道者,所為與道同也。○御曰體道者悟道忘言,即同於道也。○疏:從道,隨順也。事,世物也。言至德之人,即事即理,即道即物,故隨順世事,恒自虛通,此猶是孔德唯道是從之義。○蔡曰:若舉事皆從於道,道則得之,則同道之用也。○王曰:順教反俗,所為從於道,兼忘衆累,與空虛合體,謂之同道,道則應之。
  道得之。
  註:只為即事即理,所以境智兩冥,能使相會。○疏:道得之,猶得道也。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註:德謂好德之人也。同於德者,所為與德同也。○疏:道既是常道,德即是上德,體教忘言,為行同於上德,上德亦自然符應而相會也。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就體言道,就用言德,故有二文也。
  失者同於失。
  註:失謂任己而失人也。同於失者,所為與失同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註:與道同者,道亦樂得之。○疏:有為躁競,執教生迷,既而為行同於失理之人,所以不能虛心冥會。而言道失者,猶失道也。故《西昇經》云:宿世不學問,今復與失鄰。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註:與德同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
  註:與失同者,失亦樂失之。
  信不足,
  註:君信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