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獨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窮極。○疏:河上本作海。晦者闇也,止,住也。聖智實明,而忽忽如闇欲顯,光而不耀,故發此言。雖復同塵,而怛自凝寂,又不住此寂,故無正住止也。
  飄若無所止。
  註:我獨飄飄若飛颺,無所止,志意在神域也。○御曰:我心寂然絕於俗學,似無所止著也。衆人皆有以,註:以,有為也。
  我獨頑似鄙。
  註:我獨無為,似鄙若不逮也。○御曰:頑者無分別,鄙者陋不足,而心實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鄙。○疏:衆人滯於欲境,未嘗休息,雖復取含不同,同有所以,聖人妙體虛假,曾無分別,既不見是,亦不知非,譬彼頑愚,若玆邪鄙。
  我獨異於人,
  註:我獨與人異。○御曰:人有情欲,我無染心。
  而貴食母。
  註:食,用也。母,道也。我獨貴用於道也。○疏:人皆照察而分別,我獨忽晦而忘懷。分別,故愛染於聲色,忘懷,故貴用於真道,所以為異也。
  道德真經註疏卷之二竟
  #1不:原缺,據河上公本補。
  道德真經注疏卷之三
  吳郡徵士顧歡述
  孔德之容,
  註:孔,大也。有大德之人,無所不容,能受垢濁,處謙卑也。
  唯道是從。
  註:唯,獨也。大德之人不隨世俗所行,獨從於道也。○疏:孔,大也,甚也。容,貌也。甚大之德,容貌若何,唯從於道,即是其相。又解:容,包容也。大德妙契,故能動心施為獨從於道,出處語默,皆是道場。
  道之為物,惟怳惟惚。
  註:道之於萬物,獨怳惚往來於其所也。○御曰:此明孔德所從之道,不有不無,證用難名,故云怳惚。○疏:言至道之為物也,不有而有,雖有不有,不無而無,雖無不無,有無不定,故言恍惚。所以言物者,欲明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外無物,物外無道,用即道物,體即物道,亦悟即物道,迷即道物,物道不一不異,而異而一,不一而物而道,一而不一,非道非物,故一不一,而物不二也。○顧曰:欲言定有,而無色無聲,言其定無,而有情有信,以其體不可定,故云怳惚。
  惚怳中有像,
  註:道雖惚怳無形,其中獨為萬物設法像也。○御曰:惚,無也。怳,有也。兆見日象。自無而降有,即萬物之象也。
  怳惚中有物,
  註:道雖怳惚,其中有一,經營主化,因氣立質。○疏:中有物,即是神妙,妙物為名也。雖復非無非有,而有不測之物也。中有象,即是氣,雖復非象非色,而為色為象,故是氣也。言道種種變現,故不物而物,不象而象也。
  窈冥中有精。
  註:道雖窈冥無形,其中有精,實神明相薄,陰陽交會以立形神也。○節解曰:謂腦中元氣化為精也。○御曰:惚怳有無,窈冥不測,生成之用,精妙甚存。○疏:窈冥,深遠也。有精,智也。言道雖窈冥怳惚,而甚有精靈,智照無方,神功不測也。
  其精甚真,
  註:言道精氣神妙甚真,非有飾也。○疏:言真精無雜,實非虛假,於三一之中,偏重舉精者,欲明精是氣色神用之本也。○顧曰:言至道之精靈,至真無假。
  其中有信。
  註: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節解曰:謂精也。精不化,血不藏,則為真人。一行形中,其中有信。○疏:言道無心,有感斯應,信若四時,必無差爽。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註:自,從也。從古至今,道常在不去也。○節解曰:名者謂道也,聖人不死,其名常存。○疏:時乃有古有今,而道竟無來無去,既名不去,足顯不來,文略故也。
  以閱衆甫。
  註:閱,稟也。甫,始也。言道能稟與,萬物始生,從道受氣也。○疏:閱,覽也。甫,始也。至道雖復無來無去,亦而去而來,故能覽察古今,應夫終始也。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
  註:我何以知萬物從道受氣。
  以此。
  註:此,今也,以今萬物皆得道精氣而生,人動作起居,非道不然也。○疏:假設問也。老君云我何以知終始之事乎,只用此真精純信之道,悅惚窈冥之法,故知之也。
  曲則全,
  註:曲己從衆,不自專則全也。○疏:屈曲隨順,不件物情,柔弱謙和,全我生道,故《莊子》云:吾行郵曲,無傷吾足,此一句忘違順也。
  枉則直,
  註:枉,屈也。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疏:枉,濫也。體知枉濫不二故能受於毀謗而不伸其怨枉翻獲正真也。此一句忘毀譽。
  窪則盈,
  註:地窪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
  弊則新,
  註:自受弊薄,後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疏:窪,下也.謙卑遜讓,退己處下,不與物競,故德行盈滿也。此一句忘高弊辱也。能處鄙惡弊辱,而不貪榮寵,即其德日新,此又忘榮辱也。
  少則得,
  註:自取少則得多。天道祐謙,神明托虛。
  多則惑。
  註:財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