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含靈於道域。而言去彼禮義、取此道德也。所謂設教垂戒,非聖人實有去取之分別矣。若人君能捨禮而行義,去義而行七,除仁而尚德,違德而適道,去末之華薄,歸本之實華,以玆為化,豈不至哉?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三十竟
  #1《防記》曰:檢今本《禮記》,『防』作『坊』,引文皆同此例。
  #2則民不偕:檢今本《禮記》,『偕』作『倩』。下文『示民不借』,『借』亦作『倩』。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三十一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疏:前章明上德下禮淳漓不同。故舉丈夫去取之行,示物向方。此章明物得道用而成,履道則存,矜之則喪。故叙侯王謙卑之德以為戒者。○義曰:夫天地神谷,萬物之得一者,所以明用道則安,失道則危,戒王侯履道則吉,違道則凶也。而侯王故履道者在於謙卑抑損,積德為基。不欲如玉,顯明以為至戒矣。
  昔之得一者,
  注:一者,道之和,謂沖氣也。以其妙用在物為一,故謂之一爾。
  疏:昔,往古也。一者,沖和之氣也。稱為一者,以其與物合同,古今不二,是謂之一。故《易□繫》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蓋明道氣在陰與陰合不在陽與陽合一爾。言昔者,將欲原始要終,抑末歸本,引昔得以證今得,得一之數,略於下文。
  義曰:老君將欲明冲和道氣,通生萬物,歷叙得一之妙,以明生化之由。道之生化,無終無始,借古昔久遠之義,以為布化之源。所以謂道為一者,萬物之生也,道氣皆降之,氣存則物生,氣亡則物死。物之稟道所察不殊,在物皆一,古今雖移,一乃無變。故云不二,是謂之一。道非陰陽也,在陽則陽,在陰則陰,亦由在天則清,在地則寧,所在皆合,道無不在,非陰陽也而能陰能陽,非天地也而能天能地,非一也而能一。周旋反覆,無不能焉。昔既得之,今猶昔也。是知虛心則道合,冥寂則一歸。能冥寂虛心者,是謂抑末歸本矣。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繫》之辭也。一謂之無,無陰無陽,乃為之道。一得為無者,是虛無太空,不可分別,惟一而已。故一為無也。若其有境,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為一。故在陰之時而不見為陰之功,在陽之時而不見為陽之力,陰陽自然,無所營為,此則道之謂也。以一言之為數,以數言之謂一。以體言之謂無,而物得間通之道。微妙不測謂之神,變化應機謂之易。總而言之,皆無謂之道。故聖人以人事隨其義理立其名號,不一而一故能常一,常一非一,亦非非一。而為一者,蓋天地之始,萬物之元,生化之本,有生之尊也。自一而能陰能陽,所以一生二也。原始要終者,原,本也。要,明也。本其始而明其終,《易□繫》詞也。
  天得一以清,
  疏:氣象之大者,莫大乎乾元。故先標之為得一之首。純陽之氣,由得一故能穹隆廣覆,資始萬物。
  義曰:陽氣浩大,乾體廣遠,又以元大始生萬物。萬象之物,皆資取乾元而得其生,故《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也。夫天積氣也,故為氣象之大,形如倚蓋,故曰穹隆。是有穹天之說。言天穹隆高大而圓,包覆萬物,天乃純陽虛無之象,非有礙之質。然夫天也,非冲和道氣所運,則不能清浮而不息矣。《易□繫》曰:乾,天下之至健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正義》云:此明天之得一,剛質確然,示人以和易。由其得一無為,物由以生,示人易也。若乾不確然,或有隤裂,是不能示其得一簡易之道也。
  地得一以寧,
  疏:形質之大者,莫大乎坤儀。純陰之質,由得一故,故能盤礡厚載,資生萬物。
  義曰:陰氣浩大,坤體廣厚,生長載物,合會無疆。地積形也,故為形質之大,柔順安靜,萬物資生焉。然夫地也,非冲和道氣所運,則不能厚載而安寧矣。《易□繫》曰:坤,天下之至順也。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正義》曰:此明地之得一。以其得一,故坤隤然而柔,自然無為,以成萬物,是以示人簡矣。坤不隤然,或有確然,則不能示人以簡,是乖其得一也。
  神得一以靈。
  疏:神者,妙萬物以為言,由得一故能通變無方,不可形詰。
  義曰:在天曰神,在地曰衹,在人曰鬼。通而言之,謂之神也。神者,陰陽不測,隱顯無方。然夫神也,非沖和道氣所運,則不能變化通靈矣。不能變化無方,通靈不測,是乖其得一也。
  谷得一以盈,
  疏:水注川為溪,注溪為谷。言谷得一,故能泉源流潤,盈滿不竭。
  義曰:漢谷得冲和道氣所運,而水注盈滿。道氣去之,則深谷將為陵矣。若深谷為陵,水涸川竭,是乖其得一之用也。
  萬物得一以生,
  疏:物者,通該動植、有識無情,總謂之物。得沖和故能生成運動,而不歇滅。
  義曰:萬者,舉其大數也。《春秋》曰:萬,數之大也。物者,有質可見,總謂之物。該,約也。動者,謂鱗甲羽毛、裸蟲飛走之屬也。植者,謂山川草木之屬。有情者,謂有形而有情識者也。無情者,謂有其形而無情識者也。此物之眾,拘於億兆之類,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