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經四卷,證以因果為義。
  梁簡文帝蕭綱、作道德述義十卷。
  清河張嗣、注四卷,不知年代。
  梁道士臧玄靜、字道宗,作疏四卷。
  梁道士孟安排、號大孟,作經義二卷。
  梁道士孟智周、號小孟,注五卷。
  梁道士竇略、注四卷,與武帝、羅什所宗無異。
  陳道士諸糅、作玄覽六卷。
  隋道士劉進喜、作疏六卷。
  隋道士李播、注上下二卷。
  唐太史令傅奕、注二卷,並作音義。
  唐嵩山道士魏徵、作要義五卷,為太宗丞相。
  法師宋文明、作義泉五卷。
  仙人胡超、作義疏十卷,西山得道。
  道士安丘、作指歸五卷。
  道士尹文操、作簡要義五卷。
  法師韋節、字處玄,注兼義四卷。
  道士王玄辯、作河上公釋義一十卷。
  諫議大夫肅明觀主尹惜、作新義十五卷。
  道士徐邈、注四卷。
  直翰林道士何思遠、作指趣二卷,玄示八卷。
  衡嶽道士薛季昌、作金繩一十卷,事數一卷。
  洪源先生王襲,注二卷,玄珠三卷,口訣二卷。
  法師趙堅、作講疏六卷。
  太子司議郎楊上善、高宗時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吏部侍郎賈至、作述義十一卷,金鈕一卷。
  道士車弼、作疏七卷。
  任真子李榮、注上下二卷。
  成都道士黎元興、作注義四卷。
  太原少尹王光庭、作契源注二卷。
  道士張惠超、作志玄疏四卷。
  龔法師、作集解四卷。
  通義郡道士任太玄、注二卷。
  道士冲虛先生殿中監申甫、作疏五卷。
  岷山道士張君相、作集解四卷。
  道士成玄英、作講疏六卷。
  漢州刺史王真、作論兵述義上下二卷。
  道士符少明。作道譜策二卷。
  玄宗皇帝所注《道德》上下二卷,講疏六卷,即今所廣疏矣。
  所釋之理,諸家不同,或深了重玄,不滯空有。或溺推因果,偏執三生。或引合儒宗,或趣歸空寂。莫不並探驪室,競掇珠璣,俱陟鍾山,争窺珪瓚,連城在握,照乘盈懷。敷弓口則光燦縑緗,演暢則彩文編簡。語內修,則八瓊玉雪,雪靄於丹田;九轉琅膏,晶熒於絳闕。盡六氣迴環之妙,臻五靈夾輔之功。忘之於心,息之於踵,得無所得,而了達化元矣。語品證也,則擺落細塵,超登上秩,遊八外而放曠,指三境而躋昇,蹈太一之位矣。而惣內外之要,兼人天之能者,未有其倫。我開元至道昭肅孝皇帝降神龍變,接統象先,戡內難以乘乾,咨中興而御極,無為在宥四十五年,汾水襄城,靡勞轍迹,具茨大院,自得朋遊。廓八溟為仁壽之庭,普萬寓為華胥之國。至道至德,超哉明哉,欽若尊經,本朝家教。《象》《繫》不足以擬議,《風》《雅》不足以指陳。橫亘古今,獨立宇宙。雖諸家染翰,未窮眾妙之門,多士研精,莫造重玄之境。凝旒多暇,屬想有歸,躬注八十一章,製疏六卷。內則修身之本,囊括無遺,外即理國之方,洪纖畢舉。宸藻遐布,奪五雲之華,天光煥臨,增兩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輝映《二南》。若親稟於玄元,信躬傳於太上。冠九流而首出,垂萬古而不刊。則《大風》《朱雁》之詩,誠難接武,《典論》《金樓》之作,詎可同年。但以疏註之中引經合義,周書魯史,互有發明,四始漆園,或申屬類。後學披卷,多瞢本源。輒採摭眾書,研尋篇軸,隨有比况,咸得備書,纂成《廣聖義》三十卷。大明在上,而爝火不休;巨澤溥天,而灌浸不息。誠不知量,粗備闕文。
  天復元年龍集辛酉九月十六日甲子序。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十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上善若水章第八
  疏:前章明天地無私,生成則能長久。此章明至人善行柔弱,故無尤。首標若水,示三能之近道。次云居地,盡七善之利物。結以不争,勸守柔以全勝也。○義曰:夫水之為德也,柔弱平和,居順處下,隨時壅决,任器方圓,流作泉源,散為霧露。凡物失之則死,得之則生,擊之無傷,執之無有,所以不及於道者,水有形而道無形也。雖有形為礙,其於利物之德,謙沖之用,近於道矣。老君舉水為喻以勸修道之人,欲令體七善三能,修身理國,兼以不爭之德,故無尤過之事矣。
  上善若水。
  注:將明至人上善之功,故舉水性幾道之喻也。
  疏:上善,標人也。若水者,喻也。至虛懷#1,於法無住,忘善而善,是善之上。上善若水行,如水之能,具在下文,皆含法喻也。
  義曰:上善之士體道修心,應變隨時,縱橫利物。老君欲顯上善之德,以歡後學之人,以水與道相鄰,故舉水為喻。上善有善而忘其善,如水之不矜其功。水不矜功,其功益大;善不伐善,其善益彰。既大且彰,為善之上矣。上惟南面之主,下洎栖巖之人,能如水焉,必得道矣。法喻者,以水為喻,以道為法,以上士為能行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