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古始之道邪?仲尼曰可,古道猶今天地也,無古無今,無始無終。
  能知古始,
  《沖虛經》曰:昔者聖人因陰陽虛無之道,以統天地之有形。天地者,生於陰陽虛無之道。
  是謂道紀。
  《沖虛經》曰:則天地有形從道陰陽無形而生,故有太易,有太極,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此章《通玄經□守弱篇》言:古者三皇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虛則正,其盈則覆。夫物盛則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則悲,是故聰明廣智守之以愚,多聞博辯守之以狹,德施天下守之以讓,武力勇毅守之以畏,富貴廣大守之以儉。此七者,先王所以無為守天下,故能長久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故弊不新成。上古聖人善治天下者,無為之道七守謙也。
  古之善為士者,
  《通玄經□上仁篇》曰:古之善為天下者。
  微妙玄通,
  《通玄經》曰: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而無為也,玄通大治而無不為也。
  深不可識。
  《通玄經》曰:無為而無不為也,故為天下有容。
  夫唯不可識,
  《通玄經》曰:能得其容,無為而有功;不得其容,動作必凶。
  故強為容:
  《通玄經》曰:故為天下容。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樸,混兮其若濁,廣兮其若谷,此為天下容。
  豫若冬涉川,
  《通玄經》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不敢行者,退不敢先,守退讓也。
  猶若畏四鄰,
  《通玄經》曰:猶兮其若畏四鄰者,恐四傷者,守柔弱不敢矜。
  儼若客,
  《通玄經》曰:儼兮其若客者,謙欽敬也。謙欽敬者,自卑下尊敬人也。
  渙若冰將釋,
  《通玄經》曰:渙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敢積藏也。不敢積藏者,自損弊不敢堅也。
  敦兮其若樸,
  《通玄經》曰;敦兮其若樸者,不敢康成,自虧缺不敢全也。
  曠兮其若谷,
  《通玄經》曰:曠兮其若谷者,不敢勝盈也。不敢勝盈者,見不足不敢自賢也。
  混兮其若濁。
  《通玄經》曰:混兮其若濁者,不敢明清也。不敢明清者,處濁辱而不敢新鮮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通玄經》曰: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通玄經》曰:沖以虛之徐盈。
  保此道者
  《通玄經》曰: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自損弊故實堅,自虧缺故成全,見不足故能贊,處濁辱故新鮮,服此道者不欲盈。
  不欲盈。
  《通玄經》曰:古者三皇有誡之器名曰侑卮,其虛則正,其盈則覆。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通玄經》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道無為而無不為也。
  致虛極章第十六
  此章《南華經》言:古士不導引而壽,無不忘心養神也,無不有道守靜也,此天地之道,聖人無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寞,虛靜無為,比天地之平道德之質也。聖人休慮息心,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年壽長矣。故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此養神之道也。夫道無為,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彭祖得之於道,上自有虞,下至五霸,凡八百歲矣。太上老君得之於道,五百餘歲,莫知其所終。古聖守靜,延命千歲也。
  致虛極,
  《通玄經□道原篇》曰:古聖賢治身而賤治人,幾於道矣,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篤也。
  守靜篤。
  《通玄經》曰:守靜篤無為者,守靜也。《沖虛經》曰:莫若虛,莫若靜。虛靜者,得其居也。
  萬物並作,
  《通玄經》曰:萬物並作,春生夏長也。
  吾以觀其復。
  《通玄經》曰:吾以觀其復,秋收冬藏也。
  夫物芸芸,
  《南華經》曰:春氣發而百草生,萬物芸芸動也。
  各復歸其根。
  《南華經》曰:正得秋而萬寶成名,復歸其根靜也。
  歸根曰靜,
  《通玄經》曰:草木之有根,故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南華經》曰:草木之倒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病,然靜可以補病,眥搣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
  靜曰復命。
  《南華經》曰:今己為物也,欲復歸其根,不以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通玄經》曰:太古真人呼吸陰陽,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而萬物大優。
  復命曰常,
  《通玄經》曰:至伏犧神農軒轅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間,其德順而不一。
  知常曰明。
  《通玄經》曰:五帝唐虞之世,竅領天地,綱紀四時,調和陰場,于是萬民莫不悚身而思,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