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統立於中央,無為為之而合乎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
  天下往。往而不害,
  《通玄經》曰:古者灾害不生,禍亂不作,天下和平,治之本也。
  安平泰。
  《南華經》曰:古者智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本也。
  樂與餌,
  《南華經》曰:甘其食,樂其俗。
  過客止。
  《南華經》曰:安其居。《通玄經》曰:古聖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無由相過。
  道之出口,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辯言,言而非道也。古道不言而治。
  淡乎其無味。
  《通玄經》曰:夫道者淡然無欲,漠然無為,淡兮無味,不慮而得。
  視之不足見,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明見,見而非也。任目而明視者,勞心而不明。待目而照見,其於為治,難矣。視知其明謂之失道,古者不視而見。
  聽之不足聞,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隊聰聞,聞而非也。以耳聽治,苦心而無功。待耳而聰聽,其於為治,難矣。聽知所聞謂之失道,古者不聽而聰。
  用之不可既。
  《通玄經》文子問曰:王者得其百姓歡心,為之奈何?老子曰:若江海即是也。淡乎無味,用之不既,先小而後大。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此章《南華真經□胠筐篇》 言: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盜賊不得聖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知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故掊擊緘縢扃鐍之聖智,縱捨斗斛權衡之盜賊,而天下始治矣。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斗斛權衡之器生盜竊也。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南華經》曰:後世雖重聖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竊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斛而竊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生智而大盜起,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南華經》曰:古者聖人而智已#2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事。後世為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以竊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若智不死,大盜不止,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
  是謂微明。
  《通玄經□微明篇》曰:道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含陰吐陽,而章三光,先敬小微,然後大明。
  柔弱勝剛強。
  《通玄經》曰: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柔而能剛,弱而能強,始於柔弱,成於剛強,積柔成剛,積弱成強。
  魚不可脫於淵,
  《南華經》曰: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網罟之患,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螻蟻苦之,故禽獸不厭高,魚鼈不厭深。若泉乾涸,魚相處於陸地,相呴以濕,相濡以沬,不能救涸,不如相忘於江湖。魚相造乎水,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故曰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
  《南華經》曰:後世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之聖智生盜竊也。若竊仁義并斗斛權衡符璽珠玉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賊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後世聖人利器教民之過也。聖人不厭樸,不如相忘於道術。人相造乎道,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可以示人。
  《南華經》曰:絕聖棄智,大盜乃止#3;擿玉毀珠,小盜不起#4,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不可以示人。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此章《南華經》言:夫一道無為,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剖心無為於道焉。無為為之之謂大,無為言之之謂德,大德而已矣。古者無為自化,天下大治也。
  道常無為,
  《通玄經》曰:無為者,道之常也。
  而無不為。
  《通玄經》曰:大道無為,萬物自生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
  《南華經》曰:君子臨蒞天下,莫若無為也。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萬物將自化。
  《南華經》鴻蒙謂雲將曰: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化而欲作,
  《通玄經》曰:民欲作動者,信令殊也。不誠心於道,令勤於上,不應於下。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通玄經》曰:古之聖人以道鎮之,在上無為,民化如神。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南華經》曰: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無名,故無為。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
  不欲以靜,
  《通玄經》曰:古之善為君者,無為也。無為者,守靜也,守靜能為天下王。
  天下將自正。
  《通玄經》曰:上反清靜,物將自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此章《南華經□智北遊篇》言: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