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行不言之教,無為而天下治,故三皇道不可致,五帝德不可至,三王仁可為也,商周義可虧也,五霸禮相偽也,七國兵相亂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兵。夫禮者,五常之末,道之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通玄經□上德篇》曰:高莫高於天也,天道無為尊高,聖人法之,天下定矣。天道,上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通玄經》曰:下莫下於地也,人道有為卑下,君子體之,天下亂矣。人道,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通玄經□上仁篇》曰:上古三皇上德無為者,天下歸之。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通玄經》曰:後世五帝下德有為者,四海歸之。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通玄經》曰:三皇上仁者,海內歸之。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通玄經》曰:商周上義者,一國歸之。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通玄經》曰:五霸上禮者,一鄉歸之。
  則攘臂而仍之。
  《通玄經》曰:七國無此道德仁義禮五者,民不歸也。不歸用兵,則攘臂而仍之,天下大亂。
  故失道而後德,
  《南華經》曰:五帝失道而後用德,德不可至也。
  失德而後仁,
  《南華經》曰:三王失德而後用仁,仁可為者也。
  失仁而後義,
  《南華經》曰:商周失仁而後用義,義可虧也。
  失義而後禮。
  《南華經》曰:五霸失義而後用禮,禮相偽也。
  夫禮者,
  《通玄經》曰:末世為禮者,淺行之謂之仁義,薄行之謂之禮智,淺行之則薄得福。夫禮者,實之文也。《南華經》曰:聖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夫禮者,道之華也。
  忠信之薄,
  《通玄經》曰:末世修仁義則正一國,修禮樂則正一鄉,德薄者小。
  而亂之首。
  《通玄經》曰:五霸用禮為兵,主為亂首。《南華經》曰:夫禮者,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
  《通玄經》曰:古之為道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則厚得福,盡行之天下服。
  道之華,
  《通玄經》曰:古者修道德則正天下,德厚者大也。
  而愚之始。
  《通玄經》曰:五帝用德道先稱,古雖愚而德有餘。《南華經》曰:古者至德之世,其行徐徐,其覺于于。
  是以大丈夫,
  《通玄經》曰:是以大丈夫恬然無思,淡然無慮,行乎無路,遊乎無怠,出乎無門,入乎無房,屬其精神,偃其知見,則內修其本,不外飾其末,道德無為也。
  處其厚不處其薄,
  《通玄經□上仁篇》文子問:仁義禮何以生亂,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為仁者必以人道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人事取與論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徧,竭府庫之財貨,不足以贍萬民驕奢。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人情而附,故薄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
  《通玄經》文子問師曰:後世仁義禮何以用兵刑,為薄於道德?老子曰:古者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道德淳厚,不用兵刑也。後世德性失,然後用仁義,仁義澆薄,用兵刑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通玄經》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則咎去福來。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此章《通玄經》言:太古聖人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所以得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稱尊號也,言善運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力也。後世有南面之名,無一人之譽,而失天下也。桀紂不為王,湯武不為放。古者聖人天下數譽而不益善,至譽無譽,得至道之要也。體天無譽,天下長久也。
  昔之得一者:
  《沖虛經》曰:道無形埒,一氣九變,復變而為一。一者,天地人物形變之始也。
  天得一以清,
  《南華經》曰:天無為以之清。
  地得一以寧,
  《南華經》曰:地無為以之寧。
  神得一以靈,
  《南華經》曰:夫恬淡寂寞、虛靜無為者,此養神之道也,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年壽長矣。昔廣成子得之於道,千二百歲而形容未嘗衰。
  谷得一以盈,
  《通玄經》曰:百川並流,不注海者不為谷。河海之源淵,流而不歇。
  萬物得一以生,
  《南華經》曰: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洞靈經》曰:古者侯王不貴其儀,不采其譽,可謂有識者也。
  其致之,
  《南華經》曰:政一則不二。
  天無以清將恐裂,
  《通玄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