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存身生生之厚也,若反未生,則惡有身矣,何憂息之有也!李曰:已生之後,方可有形,未生之前,理無身也。有身則百憂競起,五欲爭興,無身則萬累都捐,千愁並盡,尚無有身之息,豈有身外之災!
  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與道通也。
  韋曰:精耀,神明也。夫外其身者,則精耀不去其形也,精常留,則其道德自然與一合體,與一合體,則其道通同也。徐曰:疏外逆旅之形,親愛生我之神,故虛心靜形,存神守素,則玄精光耀,留止官室,與道通一,是謂無身之身也。李曰:營生之士,學道之人,鈴須外忘於身,不得多養於味,先宜內存於神,志之於道,恍惚精微,智慧自歸,精彩光明,無不照了,故言精耀留。若得智慧止,乃將道德一合,均之無德,契以虛通,故言與道通也。
  為道章第十八
  老子曰:古之為道者,莫不由自然。
  李曰:古昔修道之士,皆由有自然,道德清虛無欲,未待師教,而自然修道,無有不由自然也,若強為之,則不然矣。
  故其道常然矣,強然之即不然矣。
  劉曰:非有心而作之,強為之則有心也,是故不然矣。李曰:凝情合道,無欲全真,行之有常,常得自然之道。若外不立行,內不修心,強令為之,道終不得。
  夫何故哉?以其有思念,故與道反矣。
  劉曰:何故即不然,蓋道無思念,有心者違。
  是以崇籥之器,在其用者。
  徐曰:籥有六孔,如筧,樂,器也,言器空虛,在人所用,喻聖人空虛無心,有感必應,在綠所用,應物處方也。
  虛實有無,方圓大小,長短廣狹,聽人所為,不與人爭。
  李曰:崇,排棄,籥,管籥也,棄能出氣,籥能出聲,皆悉無心,任人所動。氣之大小,聲之長短,若方若圓,或廣或狹,從人所為造,不與人爭。此舉喻也。劉曰:無心求用,故不爭也。
  善人在於天下,譬如崇籥乎,非與萬物交爭,其德常歸焉。
  劉曰:應物而已,聲氣之美,常歸棄籥,無為之德,常歸聖人。
  以其虛空無欲故也。
  韋曰:天無心順物者,使萬物各得其性,天下莫不歸之以為主也。李曰:此合喻也。善行君子立德淑人,外則與物無競,內則無欲謙虛,德自歸身,道當在己也。
  欲者凶害之根,無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
  李曰:有欲則傷身,故云凶害之根,無欲則會道,故云天地之原。而几情迷亂,蒙昧無知,不知有欲是凶害之根,不知無欲為福善之原,故曉示也。
  聖人者去欲入無,以輔其身也。
  李曰:外去責欲,自守無為,唯有聖人方能,以道輔翼此身,可以長存。若同流俗,未免凶害,然則大聖豈有安危,亦無穢淨。今言去欲入無者,亦教几流以為行也,能依聖行可以成道矣。劉曰:不去欲者,非輔身之道也。
  聲色章第十九
  老子曰:人皆以聲色滋味為樂#5,不知聲色滋味,禍之大朴。
  李曰:常俗之人,愛之以聲色,悅之以滋味,暢情適意,故為上樂。然欲是害根,聲是聾原,口以味爽,眼為色昏,不由外來,皆因內起。劉曰:桀紂以之喪國,非禍朴之如何。
  故聖人不欲以歸於無欲也。
  李曰:唯有聖人能虛心無欲,清靜無為,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化致太平,正當歸道。劉曰:棄禍本,歸福原。
  道虛章第二十
  老子曰:道者虛無之物也,若虛而為實,無而為有也。
  徐曰:兩而,皆如也。無體若虛,如為有實,精妙無物,如為有狀,故有無體之體,無狀之狀也。
  天者受一氣蕩蕩而致清也,氣下化生於萬物,而形各異焉。
  徐曰:天氣下降,地氣上騰,二氣交和,化生萬物。萬物萬形,萬形各異,未如有同也。李曰:虛而為實,無而為有,即是虛無之中,能判三才而生萬物三才有象,故言實,萬物有形,故言有,舉大明小,即言天受一氣,是知物稟元和天既蕩蕩清高,無心分別,不失於一,人亦須勤勤強志,清淨無為,不失於道也氣雖是一,形乃不同,故言各異也。
  是以聖人者知道德混沌玄妙同也#6,
  徐曰:混沌,無分別貌,聖人體元一未分,道德混沌玄一太妙,本同一也。
  亦知天地清靜皆守一也。
  徐曰:天得玄玄之氣,故清高在上,地得混黃之氣,故濁靜在下,二儀雖異,守一同也。
  故與天#7同心而無知。
  徐曰:心同玄無,無知無欲也。劉曰:四時運行,非有知也。
  與道同身而無體。
  徐曰:身同虛無,無身為體也。劉曰:混同方妙,故無體也。
  而後天道盛矣。
  劉曰:弘道在人。
  以制志意而還思慮者也。
  李曰:與人同心,心無分別,與道同身,身無形假,將天合德,共道齊真,是名天道盛矣。何以得同天道之盛?制心意,無意深,還思慮,去繁想,始可得矣。劉曰:群品云謂無心者制。
  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