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481]左僖五: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482]又僖二十五:谍出曰:‘原将降矣。’
[483]又昭三:此季氏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484]又昭十二:王出,吾刃将斩矣。
[485]又: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
——诸引句之助「矣」字者,其事则属将来,而其理势已可决其如是而必无他变矣。
又论议之文,「矣」字往往上连「而已」两字者,所以言重之也。
[486]孟子梁惠王上云: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而已矣」者,止此而无余之辞也。凡语已辞咏叹深至,则辞气纡余而长,所谓重迭言之也。如此句法,不绝于书。
然[487]孟子万章上云: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此「而已矣」,与上义同而用别,盖两「而已矣」,其辞气则止此而无余之义也。而彼为绝句,辞意已全,此为起读,反起下文。此正所谓「矣」字之助句与助读也无定式,惟视所助者之所置耳。
经生家谓经籍内有「也」「矣」两字互相代用者。
[488]论语先进云: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以为「也」代「矣」字。
[489]论语里仁云: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又以为「矣」代「也」字之证。蒙谓「皆不及门也」者,决言同时之事,「也」字为宜。至「其为仁矣」之读,夫子自叹未见好仁者之眞恶不仁者,故追忆眞恶不仁者之曾已为仁之时,直使不仁者不得加乎其身云。此似追记已事,助「矣」字为宜。夫「矣」「也」两字皆决辞,有时所别甚微。若非细玩上下文义,徒以一时读之顺口,即据为定论,此经生家未曾梦见文通者,亦何怪其尔也?
已、耳、尔
【9.5.1】已,语终辞,与「矣」同义。
「已」字有为状字者,有为叹字者,兹不论。论其为语已辞,则与「矣」字同义。
[490]礼檀弓:生事毕而鬼事始已。
[491]左襄二十九:虽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492]汉礼乐志: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三引「已」字绝句,皆同「矣」字,决已然之口气,而皆有已了之意也。
[493]庄子养生主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殆已」者,即「殆矣」也。惟「已」字单用,不时见于书,而与其它了字合者详下。
「已」为动字,故「而已」两字,间亦殿句。
[494]左传桓公六年云:在我而已,大国何为!
[495]又成公十六年云: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凡云「而已」者,皆尽而无余之辞也。
若[496]汉书序传云:敞义依霍,庶几云已。——「云已」者,犹「云尔」也,见下。
盖「已」「矣」「耳」「尔」四助字,其义有相似者。
【9.5.2】日知录谓‘「而已」为「耳」。’耳与「矣」同义,有「止此」之解,①助句助读,惟所用耳。
助句。
[497]论阳货:前言戏之耳。——此「耳」字,助句也,解同「而已」,而有「止此」之意。
[498]孟离下:尧舜与人同耳。
[499]史魏其传:太尉丞相,尊等耳。
[500]史张陈列传: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501]又淮阴侯列传: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502]又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
[503]汉戾太子传: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
[504]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505]魏志王粲传注:志意何时复类昔日,②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506]韩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因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③
[507]又谏佛骨表: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508]又: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纔十八年耳。——诸引句,皆助「耳」字,同上。且皆居后,辞意已足,故谓之句。
助读。
[509]孟梁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不百步耳」者,犹云「止此百步而已」也。④然先置,提起下文,故谓之读。
[510]孟告下:人病不求耳,子归在求之,有余师。
[511]史货殖列传: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512]又项羽本纪: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513]汉贾谊传: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
[514]又: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515]史信陵君列传: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516]又: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517]汉张敞传:夫周公七年耳,而大将军二十岁。海内之命,断于掌握。
[518]又贾山传: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