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8.2.1.2】「而」字用以过递动、静诸字者。
诸静字附名而有浅深对待之别者,概参「而」字。「以」「且」两字,亦间用焉,已详静字篇矣。其或动、静两种字先后参用,而义有相关者,亦以「而」字为过递焉。
[119]礼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淡」「厌」「简」「文」「温」「理」六静字,三耦,各为对待,以肖君子之道,故参以「而」字,以明其相关之义。
[120]论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21]左桓元年: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122]公隐元: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123]左庄四: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
[124]汉疏广传: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125]韩进学解: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126]又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所引「而」字,皆参上下两静字以为过递者。至如[127]又盘谷序有云:泉甘而土肥∣宅幽而势阻∣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四句,首两句静字后于民,后两句则静先焉,中以「而」字联之者,凡以为静字也。
[128]贾谊过秦论云: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此三句,首句上下截皆为静字,中一句上截静字,下截动字,第三句则皆动字矣。他本第三句无「而」字。①
[129]韩答窦秀才书: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
[130]又: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
[131]又与于襄阳书:侧闻合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
[132]又答胡生书:志深而喻切,因事以陈辞。古之作者,正如是尔。
[133]又与陆员外书:地薄而赋多。
[134]又:文丽而思深。
[135]又:强志而婉容,和平而有立。
[136]又:其为人贤而有材,志刚而气和。
[137]史赵世家: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殆有私乎!——所引皆五字句,上下截静字附名字者居多,其雑用动字者亦有焉。
[138]礼中庸: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139]论公冶:久而敬之。
[140]又:敏而好学。
[141]左隐三: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142]又襄二十九: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
[143]孟梁上:不远千里而来。
[144]韩原道: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145]又: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上引诸句,皆一静一动,而以「而」字为转折者。可知动、静两类字,古人于遣词造句,视同一律,并无偏重也。
至[146]论语为政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47]又子罕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148]史记自序云: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诸句内如「十有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又「二十」,皆滋静也。下连「而」字者,则以未经言明所数之岁耳,不在此例。
且凡言时之字,无论为名字、代字、静字,皆可视同状字,②其例详下。
○1章云:史记汉书均无「而」字,此依文选。
○2此「状字」实已越出字类范围,而与今「状语」相当矣。
【8.2.1.3】不特此也,「而」字亦可用为状字与动、静诸字之过递者。
状字原以肖动、静之貌,与静字无别。古人于静字、状字,统以静字名之。今以两者为用不一,故特别焉。
[149]孟万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攸然」,状字,所以肖将逝之容。下接「而」字,以连「逝」字者,则「攸然」非「逝」时之容,乃「逝」前之容也。
[150]又: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如是,「常常」两字,不直状「见」字,盖犹云「欲见之常常」也。「源源而来」者,犹云「故其来之源源」也。夫然,
[151]庄知北游: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152]史匈奴列传: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
[153]礼中庸: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154]论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
[155]庄德充符: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156]史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
[157]韩通解:若然者,天下之人,促促然而争,循循然而佞,浑浑然而偷,其何惧而不为哉!——所引句内,状字后以「而」字承之者,明其与下截诸动字判为两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