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而无故矣。——「川竭」者,起词与其坐动也。「谷虚」「丘夷」「渊实」同,中参「而」字,句法有蝉联之势。
[90]史自序: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91]又: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92]又: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93]汉贾谊传: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埶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埶然也。
[94]韩原毁: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95]又文畅师序: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96]又盘谷序:粉白黛縁者,列屋而闲居,妬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以上所引,五字之变尽之矣。
至后人为之,类皆以静字塞之,文气弱矣,见下。
六字句,有上截三字,下截两字,中间「而」字者,亦有上两下三者。
[97]孟离上: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旷安宅」者,外动与其止词也,此上截三字。「弗居」者,即「弗居安宅」也,下截两字。中间「而」字,此动字相承例也。
[98]史货殖列传: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99]庄齐物论: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此皆上截两字而下截三字,皆各为一读,故「而」字连之,以明其相因之理。
[100]韩上李侍郎书:惟是鄙钝,不通晓于时事,学成而道益穷,年高而智益困。
[101]又进学解: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102]又: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103]又燕喜亭记: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
——所引皆六字句,可见一斑矣。
七字句法不一。
[104]孟离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在求诸难。——此上下两截各为三字,中间「而」字,最习见也。
[105]又: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106]史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在知荣辱。
[107]庄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在大盗起。
[108]史李斯列传:今弃击瓮叩*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109]汉贾谊传: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110]又吾丘寿王传: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而施行阵。
[111]韩答李翊书: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112]又与孟尚书书: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
——所引七字句,皆上下截各三字者。
[113]史淮阴侯列传: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114]齐策:淳于髠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
——两引皆上截四字,下截两字,中间「而」字以为句者。同为七字句,而与前引异焉。
至八字句,则冗长而不习于用。
[115]汉扬雄传: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此八字句,实同五字,以「欲谈者」「欲行者」可另为一读也。
至[116]韩文进学解云: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四句虽皆八字,然间以「虽」字,转以「而」字,一推一转,句法不板。
九字句。
[117]前汉书吾丘寿王传云: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则为九字。然上下开阖,故不见冗。
过此以往,十余字者往往有之,然总以自为转折为主。如:
[118]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后驰,犹时有衔橛之变,而况涉乎蓬蒿,驰乎丘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祸也不亦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而乐出于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也。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所忽者也。——此段「而」字七见,互为呼应。首两「而」字,乃五字句法。其三「而」字「而况」云者,乃自段首「且夫」起直贯至「其为祸也不亦难矣」句止,「而」字横担前后四十八字。其四「而」字,则上下两截各六字,「而」字连之。其五「而」字,上截九字,下截十二字,中间「而」字以转焉。其六其七两「而」字亦然,要皆以为上下截诸动字之过递也。故录此段,以见「而」字用法之不穷。
○1此处云‘前后两动字’,但引例中颇有静字,如[74][75]皆是。又,所谓‘两动字’,多连带起词、止词、状语计入句法字数。
○2‘「得」后直承散动,往往间以「而」字’,这种情况并不都是四字句,如[84]的「得而次」,[85]的「得而臣」「得而子」,[86]的「得而相」,皆只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