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至[158]礼大学云:见君子而后厌然。——「厌然」者,「见君子」后之容也。
凡状字言时者,与非状字而亦记时者,皆可自为上截而以「而」字承之也。
[159]左隐元: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言时,状字也,今为上截,后以「而」字承之。
[160]史记管晏列传云:已而事齐公子小白。
[161]又云:既而归,其妻请去。
[162]汉书贾谊传云: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
[163]公羊襄二十九年云: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
[164]又桓公二年云: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俄而可以为其有矣。
[165]汉书班婕妤传云:始为少使,蛾而大幸。——师克云:‘「蛾」与「俄」通。’所谓「既」「已」「今」「迮」「俄」者,皆言时状字也,今皆自为上截,而以「而」字承之。
[166]孟滕下:终日而不获一禽。
[167]又:一朝而获十禽。——「终日」「一朝」,皆名字也。今记时,则自为上截止频率而接以「而」字矣。
故「[168]鲁语云:士朝受业,昼而贯通,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朝」「昼」「夕」「夜」,皆名字之记时者,今用如状字。
[169]汉赵充国传:臣恐国家忧累繇十年数,不二三岁而已。
[170]燕策: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171]史大宛列传: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
[172]又刺客列传: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173]汉贾谊列传: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174]又: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175]赵策: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176]庄徐无鬼:三年而国人称之。——曰「不二三岁」,曰「一日」,曰「岁余」,曰「百六十有七年」,曰「此时」,曰「当是时」,曰「今日」,曰「三年」,皆滋静附名字而记时者也。②故前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等句,惟言数而不言年岁,其实皆此例也。至如[177]孟子梁惠王上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然」,状字一顿,指上文,「而」字转下,故当分读,详后。
[178]庄子德充符云: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且」亦状字,「且」后接以「而」字,与「然而」两字同例,然不数觏。「然」「且」两字皆状字,虽不记时,亦可自为上截,而以「而」字转接,有如是者。
○1马氏强调「而」之前后两项‘判为两事’,意在表明前者不状后者。实则不然,所引诸例「而」前成分多可视为「而」后成分之状语。
○2「岁余」「此时」「当是时」「今日」等非‘滋静附名字’。
【8.2.1.4】又可用为介字与动、静诸字之过递者,①惟不常耳。介字除「之」字外,其本义皆用如动字,「与」「以」等字是也。
[179]论语为政云:视其所以。
[180]又先进云:则何以哉?
[181]又阳货云: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182]易系辞云: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所引「以」字皆作「用」字解,所引「与」字可作受动观。
故「以」「与」两字,用为动字,与本义无异。惟「之」字之为动字,则解「往」也,「至」也,与本义远矣。又「用」「由」等字,介、动两用者,往往而有。夫然,介字既可视同动字,则以「而」字为过递者,非连介字也,连动字也明矣。
[183]周语: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怨也。——「歜之家」,「以」字之司词也。下连「而」字,则意进一层。犹云「以歜之家世如此,而家主犹自纺绩,惧干季孙怨」也。凡以「以」字为上截,而后连以「而」字者,皆应重读。重读,则含有动字之意。
[184]庄庚桑楚: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问,我其杓之人耶!
[185]史张释之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186]汉东方朔传:欲以匹夫徒走之人而超九卿之右,非所以重国家而尊社稷也。
[187]史游侠列传: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188]史刺客列传: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189]韩策: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贾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190]史屈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七引「以」字,莫不接以「而」字者,皆先将上截顿足,为「而」字跌进一层地步。夫顿足上截,则「以」字司词外,必有若动静等字含而未申者之余音矣。学者可玩索而得之也。
其余介字之为上截者,盖不数觏。
[191]魏策:此三子者,皆布文献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与臣」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