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读也。「大旱」起词也,「望」坐动也,中间「之」字,缓辞也。比读概以「也」字助之。
[17]又离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三读三「之」字各以参于起词、坐动之间,凡所为比者与所以比者皆读,表词也。「犹」「若」诸字,用若断词,所以决其可比之理。
[18]史平原君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两比读皆间「之」字。
[19]孟告上: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为」言故之连辞也,故「为」后之读间以「之」字。
[20]左宣十二: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献诸从者。——两读言请献之故,间以「之」字,辞气一宕。
[21]史卫将军传: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22]吴语:为使者之无远也,孤用亲听于藩篱之外。——两读亦言故也。
[23]汉匈奴传: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余级。
[24]庄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两引皆记时之读也。
至[25]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楚之无恶,除备而盟,何损于好?若以恶来,有备不败。
[26]又成公二年云: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27]又僖公二十三年云: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经生家皆谓所引传语各节,首句皆间「之」字,而下以「若」字对之,故「之」与「若」互文耳。不知凡起词、坐动有「之」字为间者,皆读也。而凡读挺接上文者,时有假设之意,不必以「之」字泥解为「若」字也。非然者:
[28]书盘庚上云:邦之臧,惟女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
[29]又金滕云: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
[30]又洪范云: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尔家,凶于而国。——凡读有「之」字间者,皆有假设之意,而对句并无「若」字以为互文也,则又何说?以上所引诸读之有「之」字为间者,皆非起词与止词之读也。
读为起词。
[31]孟离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与存亡者亦然。——「三代之得天下也」,读之为起词者,故间以「之」字,且率以「也」字助之,所以跌宕其辞气也。「国之所以废与存亡者」,亦读之为起词者也;「之」字先乎「所」,定例也。
[32]又: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夫子之不援」,问句之起词也,无「也」字为助者,辨辞欲其急也。
[33]又梁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乃「宜」字之起词也,犹云「百姓之谓我爱也宜哉!」
[34]又公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35]又: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纣之云武丁」,亦起词之读也。后句犹云「且王者之不作疏于此时者未有也。」故「王者之不作」五字,乃「疏」字之起词,而「疏于此时者」,又「有」字之止词也,下句仿此。①三句皆无「也」字为助者,②以述事之辞欲其急也。孟子七篇,读之助以「也」字者不可胜数,盖孟子之文欲其疏畅故耳。
[36]庄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7]论学而:夫子之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③
[38]齐语: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任其鄙。
[39]史李斯列传:彼贤人之用天下也,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
[40]又张陈列传: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
[41]又商君列传: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
[42]蜀志诸葛亮传赞: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共引书七次,其读之为起词,各间「之」字而助以「也」字者,皆以记同时之事也。④如鹏之水击三千里,皆其徙南冥时之事也。余可类推。
[43]汉大宛传: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44]史日者列传:此之为德,岂直数十百钱哉?
[45]楚策: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
[46]礼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47]汉艺文志: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所引诸读,皆有「之」字为间而无「也」字为助者,以全读字义皆为起词,故直接坐动,无令助字相间以缓辞气也。
[48]汉东方朔传: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也。
[49]礼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50]史李斯列传: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51]又黥布列传: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
[52]汉贾谊传:秦王之欲尊宗庙、安子孙,与汤武同。——所引诸读,惟间「之」字,以读之起词亦即坐动之起词,故不助「也」字,使辞气较直捷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读,其起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