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为「者」字,而复冠以「古」字者,欲「之」字有可间之地也。
至[53]庄子秋水云: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四读所间「之」字,皆先「所」字。
读为止词。
[54]孟离下:吾将瞰良人之所之也。——「良人之所之也」者,读也,而为「瞰」之止词。间以「之」字,置先「所」字,助以「也」字,结句也。
[55]又万上: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瞽瞍之非臣」者,「问」字承读与,⑤不助「也」字者,非结句也。
[56]又: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虞公之不可谏」者,「知」字承读也,「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者,亦「知」字承读也。两读皆间「之」字,而「也」字则一助一否者,解同上。
[57]又告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58]又告下: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两读皆有「所」字,而「之」字先焉。两读又皆为止词,而置先于句;一则为「贱」之止词,而复以「之」字重指者,所以偶「贱」字,且正言也。一则为「识」之止词,而不复重指者,「不」状「识」字,已偶矣,又反言也。
[59]又: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两读一为起词,一为表词,皆有「之」字先乎「所」字,而两读之起词,各以「今」「古」二字代之,⑥所以为间「之」字之地也。
[60]左传僖公四年云: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61]秦策云:一年之后,为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为帝有余。
[62]燕策云: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63]汉书孔光传云:有所荐辟,唯恐其人之闻知。
[64]赵策云:恣君之所使之。
[65]史记管晏列传云:知与之为取,政之实也。
[66]又大宛列传云: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
[67]又老子韩非列传云: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这所敬,而灭其所丑。
[68]又商君列传云: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69]庄子则阳云: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
[70]韩送孟东野序云: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⑦——所引诸读,皆为止词,而各有「之」字间焉者也。
又介字后,读之为司词者,亦有「之」字间之,与读之为止词者同。盖司词、止词,两皆宾次也。
[71]孟子离娄上云: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舜之所以事尧」者,读也;「尧之所以治民」者,亦读也,⑧两读后乎「以」字,而为其司词,皆有「之」字间之。

○1马氏措辞欠周,应云:「疏于此时者」合上「王者之不作」为「有」之止词。‘下句仿此’指「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
○2‘三句’指[34]一句,[35]两句,其起词之读皆无「也」字为助。
○3「之」字衍,马氏误记,章氏失校。
○4读既记同时之事,则是用如状字,不应定为起词。
○5「问」的承读应是「瞽瞍之非臣如何」。
○6‘以「今」「古」二字代之’的意思是用「今」「古」二字填空。
○7「草木之无声」一读,不是止词,「风挠之鸣」的「之」代「草木」,不代读。「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同此。
○8[71]解说中,「舜之所以事尧」后原书涉上误衍「事君」二字,「尧之所以治民」后误衍「治民」二字,今删。

【7.1.4.3】其三,凡止词先乎动字者,倒文也。如动字或有弗辞,或为疑辞者,率间「之」字;辞气确切者,间参「是」字。
名字为止词先置参以「之」字。
[72]论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者」句之起词,「不出」其坐动也,「言」则「出」之止词也。今止词先置,而「出」为「不」字所状,故间「之」字以明焉。①
[73]又公冶:子曰:‘吾斯之未能信。’——「信」者「吾」也,所信者「斯」也,「能」乃助动,而为「未」字所状,故「斯」先置而间「之」字。至动字有弗辞者,其止词原可先置。故此句可易云「吾未之能信」,文义虽同,而辞气迥异。若云「吾未斯能信」,又不辞矣。故以「斯」为代字,间以「之」字,则神情勃然矣。学者其审辨之。
[74]又阳货: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犹云「今也或亡是也」。
[75]又: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犹云「何必之公山氏也」。
[76]又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犹云「吾以为子所问之有异也,乃所问者由与求耳」,盖皆疑辞也。②
至[77]论语为政云: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无弗辞,无疑辞,而亦间「之」字者,盖有「唯」字先之也。如
[78]孟子告子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