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6.4.8.2】「岂」字,广韵云:‘「安」也,「焉」也,「曾」也。’有作「宁」字解者。
[373]孟子梁惠王上云:岂能独乐哉?——「岂」字作「安」字解。若假以相比,与「如」「若」「况」诸字相合,则可解作「何」字矣。
[374]论语微子云: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岂若」者,「何若」也。
[375]汉书贾谊传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岂如」者,「何如」也。
[376]后汉爰延传:夫以光武之圣德,严光之高贤,君臣合道,尚降此变,岂况陛下今所亲幸,以贱为贵,以卑为尊哉?——「岂况」者,「何况」也。
至[377]汉书卜式传云: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378]又西南夷传云:追观太宗填抚尉佗,岂古所谓招携以礼,怀远以德者哉?——两「岂」字皆未定之辞。
[379]吴语曰:天王岂辱裁之?
[380]庄子外物篇曰:君岂有升斗之水而活我哉?——两「岂」字作「其」字解。「岂」字之用,解虽不一,然皆用如状字。
【6.4.8.3】「讵」字,广韵云:‘「岂」也。’与「巨」「渠」「遽」「巨」「距」通。
[381]邓小平书高帝纪云: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史记项羽本纪作‘公岂敢入乎?’故「巨」与「岂」同解而互用也。
[382]吴语云:此志也,岂遽忘于诸侯之耳乎?
[383]荀子正论:是岂巨知见侮之为不辱哉?
[384]史记陆贾传云: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
[385]庄子齐物论云: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386]史记张仪列传云: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曰「岂遽」,曰「岂巨」,曰「何渠」,曰「庸讵」,曰「宁渠」,皆重言一义而已。
[387]左传庄公十四年云: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贰乎?
[388]汉书南越王传云:虽王之国,庸独利乎?——两「庸」字并「宁」「岂」之辞。
[389]荀子有坐篇云: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390]左传襄公十五年云:将庸何归——「庸安」,「安」也;「庸何」,「何」也,皆重言也。
[391]后汉杨秉传云:盖郑詹来而国乱,四佞放而众服,以此观之,容可近乎?——「容」通「庸」,亦「岂」辞也。
[392]公羊傅哀公十四年云: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末不亦」犹云「无亦」,此「末」字亦疑辞也。
「其」字有拟议不定之意者,亦状字也。
[393]礼中庸云:舜其大孝也与!
[394]又云: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395]论语学而云: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①
[396]庄子齐物论云;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397]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
[398]论语为政云: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凡引「其」字,皆未定之词也,「其或」重言也。
[399]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
[400]论语为政云:其何以行之哉!——两引「其」字,可解作「将」字,亦状字也。

①「其诸」连用,有时表测度语气,有时用于抉择问句,公羊传达室七见,论语仅此一见,其它先秦古籍罕见。

【6.4.8.4】易文言曰:‘或之者,疑之也。’
[401]左传哀公元年云:今年内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
[402]又昭十三年云: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两「或」字并疑词。
[403]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404]礼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诸「或」字皆辞之未定为一者也,故皆状字。①
① 参【6.1.4】节注②。


【6.4.8.5】 曾。
[405]吴语云:越曾足以为在虞乎?
[406]闵公二年公羊传云:设以齐取鲁,曾不与师,徒以言而已矣。①
[407]论语八佾云: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408]又先进云: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②
——诸「曾」字,或训「乃」,或训「则」,或训「宁」,广韵训「岂」为「曾」,则「曾」亦可为「岂」矣。说文曰:‘「曾」,词之舒也。’盖犹豫之词也。
[409]闵元年公羊传云: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曾」犹「尝」也,记时之状字也。

①② [406]的「曾不与师」是「简直不用出兵」的意思,[408]的「曾由与求之问」是「没想到你问的是由与求」的意思,这两个「曾」字都不是犹豫之词。

【6.4.9】六者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