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每谓浮细无力为软,沉细无力为弱,分为二种。颐谓
软与弱,按其字义本难区别,若即以一浮一沉定为二候,但据脉之部位而言固无不可。然论
其所主之病,则固同是气血之不足耳。似不如浑融言之,较为圆相。《千金翼》始有濡脉一
条,而后之言脉者,几以濡脉软脉,别为两类。考《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
招,《脉经》引之则作濡软。盖濡即软字变体,最古只有 字,后乃作 ,俗则作
之字,汉人隶书亦多从需,二字音读虽各不同,而字形字义皆近,遂至不可复正。所以《
内经》脉 之 ,后人竟作脉濡,实非濡湿濡滞之濡字。寿颐言脉,有 无濡
微脉者,即软之尤甚者也。若更涣散不收,指下似有如无,则为散脉。此四者,皆脉象
之属于虚者。
以言外疡,则未溃属实,软弱之脉,皆非所宜。然在病势不重,疡患不巨者,偶见软弱
,亦未必遽呈败象。若在即溃之后,其正已伤,脉形软弱,尤为合辙。惟微脉则无力太甚,
未免元气不支。散脉则散漫不收,多是本实之先拨,无论肿疡溃疡,都无吉象。是皆当从上
条虚脉之例以求之,亦可举一反三者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节・缓脉

属性:缓脉,本有二义。一为和缓之缓,则一息四至,胃气之正,所谓不大不小,不刚不柔,
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无病之脉,当如是也。一为怠缓之缓,则濡滞不前,湿阻中州者有
之,而湿流关节者亦有之。故疡病而得和缓之脉,即合中和之气,无论已溃未溃,无非泰境
。而得怠缓之脉者,亦无往而非湿邪之留着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一节・芤脉

属性:芤者,脉之中空者也,是为失血之候。盖血液既泄,脉道不充,有如葱管,凡失血家往
往见之,固非昔贤之空言也。
而疡病在未溃之时,于法当无芤象;如果有之,则其人平时之亡血者也。若在溃后,则
脓血大泄,时亦偶一遇之。然苟非大证日久,脓去甚多者,亦不恒有此脉。补养滋填,势不
可缓。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二节・动脉

属性:动者,脉之一粒突起,如珠如豆,厥厥动摇者也。于法主痛。盖痛则气滞,着而不行,
脉道不能条达,因而凝聚一处,如珠动摇。此虽不恒有之脉象,虽阅历多者,固时一见之。
(《素问》谓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亦气血初凝,脉行不畅之理。诊妊脉者,亦

为此。否则痛盛气结,而脉应之。是皆当从事于宣通疏泄,而求其气机之条畅者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三节・伏脉

属性:伏者,脉之沉伏不见者也。轻按不得,必极重按之,而始一应指。苟非病邪之深邃,则
阴寒之凝固也。否则大痛气结,而脉为之阻也。故以外疡言之,病在肌肉,于脉必不当伏。
如果有之,则附骨大疽,盘根错节,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而大毒酿脓,病势极炽之时,亦
偶一见之,则痛极不通,脉涩已甚,即沉伏不见。如在溃后,则其毒已泄,其气已通,更不
当再有伏藏之脉。尚亦见之,则其毒固结,不以脓成而稍减其势,其凶何如。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四节・促脉

属性:促脉,自叔和编《伤寒论》之辨脉法,及其自着之《脉经》,皆与结脉对待成文,以促
为数中之一止,结为迟中之一止。而后之言脉者多宗之。颐谓促字本义,短也,速也。仲师
本论言促脉者四条,殊无歇止之意。而于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一条,明明以结脉
与代脉对举。结为无定之歇止,代为有定之歇止,并未言及促脉,则促非歇止,自可于言外
得之。高阳生《脉诀》谓促脉并居寸口,盖独盛于寸部之脉。主病为上焦有结,故脉为之促
,颇与促字短速之义相合。杨仁斋等诸家皆承用是说,以视叔和数中一止之解,较为圆通,
且于本论促脉四条,无不可通。盖惟阳盛于上,结涩不通,于脉应之,短而且速。临证治验
,确然可征。叔和以其既短且速,急迫之态有似于不能联属之象,因以偶然一止引申其义。
似其立说之初,用意亦不甚相远,但后之读者,仅知有歇止一层,而忘其短速之象,遂与古
人命名本旨,毫厘千里。(乾隆时日本丹波元简《脉学辑要》亦主此说,引证尚为明晰。)
以内科为病言之,则阳升头面,气结胸中,或痰聚上脘者,其脉皆独盛于寸。促速不舒
,是其明证。以外科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