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背\p04-a41a195.bmp\r
《鬼遗方》云∶足跗发(跗一作趺,足面也。)起足 及足下,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发
赤白脓血不多,其疮上痒及赤黑者,死。
王肯堂曰∶足趺结毒肿痛,名足发背,
属足厥阴肝阳明胃经之会,多因湿热乘虚而下注。脓稠可治,脓清紫陷者死。(《准绳》)
《灵枢》云∶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王肯堂曰∶病虾证患脚背手背,肿大有赤痕,如虾之状。(《准绳》)
又曰∶脚背或脚趾肿痛不可忍,以脚高悬起,其疼方止些。若以脚垂下,其疼不可当者,名倒拔肿疡。
申斗垣曰∶脚发背一名蛇沿毒,因草木蛇游,人行草上,惹受蛇毒。初起坚硬
红肿,光泽疼痛,作脓者可治;其状如汤泼,发大水泡,不久则变紫色而穿破者,或
经年不愈,至骨成潭者,俱难治矣。(《启玄》)
又曰∶脚发背,亦有肾经湿毒流滞而成。
汪省之曰∶足发背发于足背冲阳、陷
谷二穴,乃足阳明胃经多血多气。初发令人寒热作呕,痛痒麻木。(《理例》)
《心法》曰∶足发背一名足跗发。足背虽属三阳,而偏主胆胃二经居多,证由七
情内郁,或兼六经外伤而成。经云∶三背不宜生疮,惟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
在至阴之下,发疮疽者升发迟慢,所以谓为险候也。宜别五善七恶而分顺逆。发背
者,大疮之通名也,或痈或疽,均当细辨,顺逆既分,则生死可判矣。
又曰∶初宜隔蒜艾灸,令疮速溃。
澄曰∶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比之手发背为尤重。
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
成,总之外染者轻,内邪流滞者重。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足心痈门主论

属性:\r足心痈\p04-a41a196.bmp\r
《鬼遗方》云∶两脚心发彻骨者不治,如脚心微皮破,不至深发,脓不多者可治。
王肯堂曰∶足心发毒肿痛,亦名涌泉疽,俗名病穿板,又名穿窟天 ,属少阴
肾经虚损所致。宜十全大补汤、八味地黄汤,大剂,不问昼夜投之,溃烂呕逆迷闷,脉微代者死。(《准绳》)
冯鲁瞻曰∶脚心发,毒浅者可治,毒深者不治。(《锦囊》)
申斗垣曰∶脚心痈,乃心肾二经湿毒流注,发于足心。(《启玄》)
又曰∶脚底穿心疔,又名井泉疽,乃肾经外感风邪,湿毒流于脚底,久则穿烂,遂成漏证。
《心法》曰∶涌泉疽,乃足少阴肾经虚损,兼湿热下注而成,生足心涌泉穴故名。
若十四日内即溃,脓浅则为痈,犹为可救,悉照痈疽施治,外用神灯照法。若虚甚脓
迟十全大补汤,溃后八味地黄丸;若黑陷不疼,二十一日之内,不溃脓者为疽,属阴败之证难救。(《金鉴》)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田螺门主论

属性:《心法》曰∶田螺 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见,由脾经湿热下注,外寒闭塞,或因
热体涉水,湿冷之气蒸郁而成。初生形如豆粒,黄 闷胀,硬疼不能着地,连生数
,皮浓难于自破,传度三五成片,湿烂甚则足跗俱肿,寒热往来,治宜苦参、菖
蒲、野艾熬汤热洗,次用线针将 挑破,放出臭水,加味太乙膏贴之,再将 皮剪去,
宜用石膏、轻粉等分,研末撒之,仍以膏贴,更有经年不愈者,系下部湿寒,以金
匮肾气丸常服甚效。(《金鉴》)
陈实功曰∶田螺 ,乃脾经风湿攻注,多生手足,忽如火烧,随生紫白黄 ,不
久渐大,胀痛不安,用针挑破,泄去毒水,太乙膏盖。如挑破又生者,须服解毒泻脾汤。(《正宗》)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痨疽门主论

属性:汪省之曰∶痨疽,乃足太阳膀胱经多气少血,生于足小指后趺,在京骨、金门
二穴。五七日得脓不多者吉,如黑色不溃,痒甚者凶。(《理例》)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妇人脚十指油煎门主论

属性:冯鲁瞻曰∶妇女脚十指如热油煎者,此由荣卫气虚,湿毒之气流滞经络,上攻心
则心痛,下攻脚则脚痛,其脚指如焚,如香港脚之类。经云热厥是也。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脱疽门主论

属性:\r脱疽\p04-a41a197.bmp\r
《灵枢》云∶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者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否则死矣。
《鬼遗方》云∶ 敦疽发两足指。五日不穴死,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