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外用生姜汁调干面敷。
又方 干桑叶五钱,平时三五日煎汤洗脚除根。白芥子研细末,酒调敷。



<目录>卷二十七

<篇名>足踝部

属性:自足踝起至足趺底指止,一切痈疽、疔毒,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风疽门主论

属性:《心法》曰∶风疽生足胫骨及曲凹之处,瘙痒皮损,津流黄汁,极其粘浓,此由风
邪留于血脉相搏而成。因其根深,故有疽名。甚则身体烦热昏冒,而肌肉透红,更
增肿痛,宜服防风汤,外涂青竹大豆油即效。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风疽门主方

属性:\x青竹大豆油\x(《金鉴》) 青竹筒截三尺长,径一寸半,内装黑豆一升,以谷糠马
粪二物烧火,当竹筒中炙之,以瓷器两头接取,倘出油汁,以渍入泔水和盐,热洗
患处,拭干即涂豆油,不过三度极效。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内踝疽门主论

属性:《灵枢》云∶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王肯堂曰∶足内踝生痈,名曰鞋带痈,由寒湿滞于足阳明与足厥阴经,血涩气阻所致。(《准绳》)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内踝疽门主方

属性:\r内踝疽\p04-a41a193.bmp\r
\x祛湿消邪汤\x(岐天师)
薏苡仁(二两) 生甘草(三钱) 金银花 蒲公英 当归(各一钱)
水煎服。(此湿热也,祛湿清邪汤主之。盖湿气必下受,而水流必下行,薏苡去湿而利关节之气,金银
花去火毒之邪,助之以生甘草,则邪易散而湿易退矣。然而血虚则水气易侵,湿邪易入,今用当归以补其血,血
足水无所侵,而湿难入,故用之合宜,而病可速效也。)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外踝疽门主论

属性:\r外踝疽\p04-a41a194.bmp\r
王肯堂曰∶外踝疽又名脚拐毒,生足外踝,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湿热下注。(《准绳》)
申斗垣曰∶脚拐毒又名鞋带疽,乃膀胱经寒湿注于皮肤,伤于筋骨,平常不觉,
久则疽发于两踝是也。(《启玄》)
《心法》曰∶外踝疽属三阳经脉络也,由湿寒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其坚硬漫肿,
皮色不变,时时隐痛,难于行走,宜服内托羌活汤。若虚弱将欲作脓,跳痛无时者,俱服十全大补汤。(《金鉴》)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穿踝疽门主论

属性:陈实功曰∶穿踝疽即脚拐毒,乃足三阴经湿热下流,停滞而成。初起内踝肿痛
彻骨,举动艰难,甚则串及外踝通肿。此证若不早治,因循必成废疾。(《正宗》)
又曰∶大法,初起宜荆防败毒散加牛膝,胀者针之,玉红膏敛之,虚者补之。
《心法》曰∶穿踝疽乃脾经寒湿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先从内踝骨发起,串及外
踝,至蚀里外,通肿不红,以有头为阳,易破易治,若只闷肿无头为阴,难溃难愈。如
初起寒热往来,有红晕兼有热也,宜荆防败毒散,皮色不变者,宜万灵丹,其余悉同痈疽治法。(《金鉴》)
又曰∶内踝疽生两足内踝近腕之处,属三阴经脉络也。由湿寒下注,血涩气阻而
成。其坚硬漫肿,皮色不变,时时隐痛,难于行走,初宜疮科流气饮加牛膝、木瓜、防
己宣通之,外以蒜灸消散,已成服内托黄 汤,若虚弱者将欲作脓,跳痛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
又曰∶穿踝疽,内踝疽,外踝疽,若溃出清水,或投方不应,缠绵日久者,必成废疾,难治。
澄曰∶内踝疽即鞋带疽,属足三阴经脉络,外踝疽即脚拐毒,足三阳经脉络,皆
生两足踝近腕之处,俱由寒湿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初宜隔蒜艾灸。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驴眼疮门主论

属性:澄曰∶脾经湿毒,流滞足胫骨,烂如 疮,四边紫黑,时流毒水,或淌臭脓,名
曰驴眼疮,俗名夹棍疮,因其疼痛难堪,故名之也。亦有碰伤而成,亦有毒蚊蛇蚤咬伤而起,最难收功。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驴眼疮门主方

属性:驴眼疮(《集验》) 田螺捣烂,敷数次即愈。



<目录>卷二十七\足踝部

<篇名>足发背门主论

属性:\r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