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对口生于风府 门穴。(风府
一名舌本,入项发际一寸,脑户后一寸五分,项大筋内宛宛中。 门在风府后五分,入发际五分,
入系舌本阳维之会,仰头取之。)
\r对口\p04-a41a161.bmp\r
\x对口有正有偏。毒流于肩则肩肿,毒流于背则背肿。\x
汪省之曰∶偏对口,又名发际发。(《理例》)
陈远公曰∶对口初生小疮,先痒后疼,随至溃烂,人以为至凶之痈也。不知生正
对口者反轻,而生于偏傍者尤重。盖颈项之上,乃肾督之部位也,其地属阴,所生
多是阴疽,非阳痈也。阳证必高突,色红肿发亮,疼痛呼号;若阴疽色必黑黯,疼
亦不甚,身困欲卧,沉重呻吟无力,疮口不突,或现无数小疮,世人不知何处觅头。
然阴阳二证,皆可内消,何可令其皮破肿溃而后治之乎!惟内消之法,不必分解阴
阳,但既破溃脓,设阴阳不审,漫投药饵,则祸生倾刻也。内消用三星汤∶金银花二两,蒲公英一两,生甘草三钱。水
煎,二
服全消。阳证已破者,亦以此方治之,三服必脓尽肉生。若阴证大溃者,改用七圣
汤;人参、黄 、当归、白术各一两,金银花二两。水煎,一服血止,二剂肉生,三
剂口小,四剂皮合,又二剂痊愈。(《冰鉴》。此方治各部痈疽低陷不收口者神效,不止治对口阴毒而已
也。总以阳证可以凉泻,阴证必须温补故耳。)
陈实功曰∶对口又名脑疽,生于项后而对前口者是也。正对口是督脉所主,督
脉起于下,而贯脊行于上,故毒瓦斯得之,反能冲突高肿,使毒瓦斯不致下流低陷,乃能
外发,故多易治。偏对口,乃太阳所司,太阳膀胱主司寒水,性质多沉,起于巅顶,贯
项两旁,顺行而下,与疮毒交会下流,故疮多平塌,难治之证,以十五日内得脓为吉。(《正宗》)
冯鲁瞻曰∶肾消亦有脑疽背痈者。盖肾主骨,脑者髓之海,背者,太阳经寒水
所过之地,水涸海竭,阴火上炎,安得不发而为痈疽也。其疮甚而不溃,或赤水者,
甚则或黑或紫,火极似水之象,乃肾水已竭不治。若峻补其阴,能食便调,神安无别恶证,或可救也。
薛立斋曰∶脑疽俗名对口,乃湿热交蒸而成,从外感受者轻,从五脏蕴结内发
于外者重,项后虽属于督脉,又乃太阳膀胱寒水司行之道,从外感得者多生正穴,气
禀纯阳,故多不治而愈。正穴属于督脉,起自尾闾穴,贯脊而上,气血交会,故易于
高肿溃脓,生肌收口。偏穴属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主司寒水,起于巅顶,分脊而下,
此处发疽毒壅于此,气血流行随毒而下,疮形平塌,肿不高尖,根脚走散,两肩漫肿,
背如负石,难以成脓,难溃难敛,决不可治。
又曰∶五脏蕴结而成者,其源有五∶心绪烦扰,煽动不宁,以致火旺而沸腾,行
于项间,与寒水交滞而为脓者,一也;恼怒伤肝,项乃三阳统筋之所,肝伤则血脉
不潮,筋无荣养,凝结为肿,故项紧急强
痛,不能转侧,其患未溃前,肉色紫暗,坚硬漫肿,破流血水,木痛无脓者,二也;思
虑伤脾,脾气日损,又或膏粱损胃,胃汁干枯,以致中脘痞塞,气不营运,逆于肉
理,乃生壅肿,其患外皮虽腐,内坚不溃,口燥舌干,饮食不进,根脚走散,脓秽色
败者,三也;忧郁伤肺,肺伤则毛孔闭塞,腠理不通,气不舒畅,纵横经络,结而为
肿,其形疮多平塌,色淡不华,皮腐脂流,形如汤泼,气粗短促,鼻霉鼻掀,碌碌生
痰,殷殷发嗽者,四也;恣欲伤肾,肾伤则真阴之气败,真阴一败,相火相生,此
火最能自升自降,或动或静,疮形紫黑,脉数乖度,烦躁口干,随饮随渴者,五也。故云从内发外者重。
又曰∶凡不红不疼不肿,灸亦不痛,急用披针当顶点入知痛处,出其恶血,通其
疮窍,随插蟾酥条,直入疮底,用膏盖好,取脓为吉。余如痈疽治法托毒。



<目录>卷二十二\脑背部

<篇名>对口门主方

属性:秘方
连翘(去心) 牛蒡子(研) 蝉蜕 白芍 川芎 当归尾 防风 赤芍药(各一钱五分)
甘草节(必要真节) 川贝母(去心,各三钱) 蒲公英(二钱) 浓朴(一钱) 桔梗(一钱四分) 乳香(去油,
研) 没药(去油,研,各七分)
逐味另秤,分厘不可增减,水二盅煎,加童便一盏和服,服后出汗,二三剂即愈。
对口初起 鲜乌鱼皮贴疮上,干则以火酒扫之,日换五次。
又方 猪首眼瞠中肉,取下两块,盛碗内,用木箸捣极烂如糊,敷四围,中留豆大一孔透气,至重敷二次,即消。
又方 山药同独核肥皂捣敷。
又方 蝣蜒虫同霜梅捣敷。
又方
上好心红(三钱) 蝣蜒(十条)
捣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