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痈
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发于
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
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急
治之,百日死。发于足旁,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
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玉版》篇∶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
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
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
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寒热病篇》曰∶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脏之俞在背。)俞
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
泄则病甚而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
痱,陷脉为 ,留连肉腠。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
《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
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消骨髓,外破大 ,留
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胁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
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
《刺节真邪论》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
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虚邪之入于身
也深,寒与筋挛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内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
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而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
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
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
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
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不去,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
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民病身热骨痛,而为浸淫。岁金太过,民病两胁
下少腹痛,目赤痛 疡,耳无所闻。岁木不及,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病,寒热疮
疡,痱疹痈痤。岁金不及,复为寒雨暴至,民病口疮。岁水不及,民病寒疡流水。
《五常政大论篇》曰∶委和之纪,其病支废,痈肿疮疡。卑监之纪,其动疡涌,分
溃痈肿。赫羲之纪,其病笑疟疮疡。坚成之纪,其动暴折疡疰。少阳司天,火气下
临,鼻窒疮疡。太阳司天,寒气下临,甚则 肿身后痈。少阴司天,热气下临,甚
则疮疡。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适温热者疮,下
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
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经曰∶诸痈肿筋挛管痛者,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经曰∶邪之所凑,其正必虚,着而不去,其病为实。
又曰∶荣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营逆则血郁,气郁则热聚为脓,故为痈肿也。)热
之所过,则亦痈肿。(热胜则阳气内郁,故浮肿暴作,荣气亦逆于肉里,聚为痈脓之肿矣。)
又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热之阳气,则热结于肉分而故痛,寒之伤形,则
寒薄于皮腠,所以坚凝而肿斯作也。)先痛而后肿者,气先受伤,而形亦受伤也;先肿而后痛者,
形先受伤,而气亦受伤也。故有形不痛者阳伤,无形有痛者阴伤,更有汗方发泄,寒
水浴之,以致热郁皮里,湿邪凝结,甚为痤疖,轻为痱疮;亦有阳气不固,邪气入
于陷脉,陷脉者谓寒邪陷缺其脉,积寒于中,经血稽凝,久瘀内攻,积于肉里,发为鼠 。
又曰∶膏粱之变,足生于大疔。
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六腑不和,留结为痈。凡疮肿高而软者,发于血
脉,下而坚者,发于筋脉,肉色不变者,发于骨髓,故分气血虚实,热毒深浅为要。切
不可一见其肿,便谓热毒实热,辄投下剂,意谓毒从泻出,殊不知阳者红肿 起,阴
者青白而陷,疽者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