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溃而不敛者。用生姜煎汤洗之。久者以豆豉饼灸之。
此症。自里至表者十有八九。从六淫外感入里者百中一二。故治宜外发。庶免内攻。其有软陷无脓。
根脚平散而不痛者。甚则口干。烦躁谵语。痰喘气粗者。由误服寒凉。失于滋补所致也。不治。书云。若
无补养之功。其祸多在结痂之后。是知疡科以培补元气为首务也。
有因患痔。敷服寒凉。致令攻溃于臀者。其脉大而数。症则寒热作渴。疮则脓水清稀。些三阴经亏损
之症也不治。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下部后

属性:\x除湿二陈汤\x 治臀痈上马下马等症。
陈皮 半夏 茯苓 秦艽 薏苡仁 麦冬 甘草(等分)
用生姜一片。灯心二十根。水煎。食远服。
\x内托羌活汤\x 尻臀生痈。坚硬肿痛者。
黄 (一钱五分) 黄柏(酒炒) 羌活(各三钱) 防风 归尾 本 连翘 苍术 陈皮 甘草(炙各一钱)
肉桂(三分)
用水一钟。黄酒半钟。煎八分。食前服。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下部后

属性:绀珠丹 贵金丸 绀珠膏 卫生散 托里消毒散 六君子汤 六味地黄丸(俱见首卷)
\x上马痈\x 生于臀。近肛门之右。
\x下马痈\x 生于臀。近肛门之左。
上二症治同臀痈。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下部后

属性:风疳生于臀腿。俗名坐板疮。形如疥癣。破流黄水。先痒后疼。由风寒客于谷道所致。宜香白散等药敷
之。令毒水出尽。即结痂而愈。
\x香白散\x
枯白矾 轻粉(各二钱) 樟脑(一钱)
共为末。湿则干掺。干用生桐油调敷。
一用丝瓜皮焙为末。烧酒调敷。或大蒜瓣烧存性。为末掺之。或用芫花根煎汤洗之。
\x悬痈\x 生于会阴穴。在阴囊之后。谷道之前。初生如松子。次大如莲子。数日始发。红热肿痛。大如桃李。
\x涌泉疽\x 生于尻前。书云。肿发太阴。状如伏鼠。十日可刺。得白脓者顺。青脓者险。赤黑者逆。不穴者死。
\x穿裆发\x 生穷骨穴。即阴器之底也。色赤 肿。痛连阴子及腰背肛门。灸三阴交穴三七壮。
\x跨马痈\x 生交裆。近积线之处。
按上症。皆生于前阴之后。后阴之前。以其形异而名亦异也。属任脉别络。夹督脉波脉之会。由足
三阴亏损。多兼志欲不遂之所致。轻则成漏。重而则陨。故麻木黑陷。泄泻呕哕。疲倦者。久延谷道。内
溃脏腑者。皆不治。古云。阳气亢盛者宜坎离丸。取其苦寒能泻水中之火。令阳气衰则阴自生。阳
气衰弱者宜六味地黄丸。取其酸温能生火中之水。使阳气旺则阴自生。然此症属阴精衰弱者十
有八九。阳气亢盛者百中一二。
初起肿痛。小便赤涩者。先服制甘草一二剂。及蒜灸之。次服龙胆泻肝汤。已成不得内消者。托里消
毒散加穿山甲、皂角刺。自破或脓胀痛者。针之。朝服六味地黄丸。午服十全大补汤。加丹皮、泽泻。或
再加附子。久而成漏者。宜国老膏化汤吞蜡矾丸。间以豆豉饼灸之。久则大附子饼灸之。如晡热烦
渴气喘。体倦食少。大便溏。小便数者。脾虚也。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候饮食进。诸症减。更加麦
冬、五味子自瘥。经云。阴虚脾虚也。脾为阴土而主生血。若误用知母、黄柏苦寒之剂。复伤脾肺。是绝
其源矣。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下部后

属性:\x国老膏\x 初起者。三二服可消。已成者多服自效。
粉甘草半斤。内用无节者四两。劈破。用长流水浸透。炭火炙。蘸水。以一盆水尽为度。切片。另用长流
水三钟。无灰酒五钟。煎三分之一。如膏。一起服之。其有节四两。用泉水煎汤洗患处。日三次。自效。
已破者。三二服合口。年久者。虽阳溃冀从疮口出。多服亦验。
一方加当归二两。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下部后

属性:\x龙胆泻肝汤\x(见疳疮门) 托里消毒散 六味地黄丸 十全大补汤 蜡矾丸 补中益气汤(俱见首卷)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下部后

属性:脏毒者乃肛门肿痛也。而有内外虚实之殊。因浓味勤劳而得者。则脉数而有力。肛门边突肿。形如李
核。大便利。小水赤。甚者肉泛如箍。坚痛如锥。此为外发。易治。初宜贵金丸、冲生散、一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