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致。初宜柴胡清肝汤。加味逍遥散。脉虚病虚者。补中益气汤加羌活。俟少可去之。脓成胀痛者
针之。已溃者八珍汤加黄 、陈皮、香附。此以性情治症。不待专于攻毒也。始终忌用寒凉。亦不宜大
热。惟宜温补。灸少海穴七壮。或灸间使穴。
\x米疽\x 灵枢云。发于腋下赤而坚者为米疽。砭之勿裹。若坚而不溃者。为挟瘿马刀及 疡 也。宜各
随本门治之。
\x黯疔\x 生腋下。坚硬无头。四肢拘急。寒热大作。异于常症者暗疔也。(治见疔门)
\x腋气\x 俗名狐臭。受秉于未形之初。腋内有窍。浊气由此而出。诸药鲜能除根。故治法不立。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肋部

属性:\x经络\x 腋直下髀骨。属足少阳足厥阴二经相火之司也。二经之气不平则风火内搏。荣逆血郁。热聚
为肿。痈之所由而生也。(肋胁骨也。肋者助也。有骨曰肋。无骨曰胁。)
\x肋疽\x 一名夹荧疽。两肋发肿。甚则连及肩肘。其症在左。痛应于右。其患在右。痛应于左。急宜针砭。庶
免内攻。脓多可治。无脓不治。肿赤痛甚。烦躁脉实而呕者。为有余。当下之。肿硬不溃。脉弱而呕
者。为胃虚。宜六君子汤加砂仁、藿香补之。亦有痛伤胃气而呕者。外感寒邪及秽气而呕者。虽肿
时尤宜助胃壮气。盖肿时作呕。因毒瓦斯内侵者十有一二。湿气内伤者十有八九。二十日不穴者死。
\x胁疽\x 初生如李。渐大如杯。灵枢云。发于胁者名曰败 。败 者女子之病也。灸之。由足厥阴肝经
郁怒所致。初宜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者托里消毒散。加香附、青皮。脓成者针之。勿伤内膜。已
溃者八珍汤。加山萸丹皮、泽泻。兼滋肾水。是症。肥胖内实者鲜有是症。惟虚劳者患之。如破流臭
败稀脓。补托不应者死。大抵脓血大泻。气血俱虚。法当峻补。虽有他症。当末治之。盖元气一复。诸症
自退也。宜灸冲门穴二七壮。
一误作痰痞。治之罔效。数月大如盎。高如 。坚如石。微红漫肿。不甚疼痛者。即此症也。失治。则攻击
成脓。形如鼓胀。但其肚无青筋。而脐不突为异耳。
\x渊疽\x 生胁下。初起不红坚硬。久则破溃而有声。如婴儿啼状。用膏盖之。则声止。去膏则声作。宜灸阳
陵泉穴二七壮。其声即止。疮即愈。
\x内发丹毒\x 生胁下。及腰胯间。肿痛。色赤如霞。急宜砭去血。内服贵金丸之类汗之。如无汗。及呕哕腹
胀。神昏便闭。遍身青紫者。不治。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肋部

属性:\x柴胡清肝汤\x 加味逍遥散(见瘰 门) 补中益气汤 八味汤 六君子汤 托里消毒散 贵金丸 灸法(俱见首卷)



<目录>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篇名>下部后

属性:\x鹳口疽\x 生于尻尾高骨尖处。一名锐疽。灵枢云。发于尻。初如鱼肫。久若鹳嘴。由督脉经湿痰流结所
致。朝寒暮热。夜重日轻。溃出稀脓。或流鲜血。少壮尤可。老弱难医。
\x滋阴除湿汤\x 初起者宜此和之。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各一钱) 柴胡 黄芩 陈皮 知母 贝母(各八分) 泽泻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x和气养荣汤\x 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此托之。
人参 陈皮 白术 黄 茯苓 丹皮 当归 熟地(各一钱) 沉香 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x滋肾保元汤\x 气血虚弱。溃而不敛者。宜此补之。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归身 杜仲 山萸肉 丹皮 熟地(各一钱) 肉桂 大附子 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莲肉七个。食前煎服。
上症失治。久而成漏者。宜服先天大造丸。(见流注门)兼服琥珀蜡矾丸。(见肿疡门)久之自能收敛。
\x坐马痈\x 生于尻尾略上些。初起。灸膝下外 横骨尽处。治同鹳口疽。
\x臀痈\x 生于臀之中。居小腹之后。为阴中之阴。其道远。其位僻。虽属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奈气运不到。
血亦罕来。最难收敛。由湿痰凝结而成。
初起有头。红热重坠。发热口干者。用贵金丸利之。绀珠膏贴之。初起无头漫肿。皮色不变者。用绀珠
丹托之。隔蒜灸之。如大势已退。余肿未消者。频煮热葱熨之。除湿二陈汤调之。已成欲作脓者。托里
羌活汤。痛甚者神授卫生散。大势已退。托里消毒散。不消及不溃不敛者。脾虚也。六君子汤加
川芎、当归、黄 。脾虚下注者。只白术一味。煎饮自消。毋以能溃脓为惑。不消作渴便淋者。阴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