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风湿同驱要缓行。(宋本
金匮玉函经,甘草、白术各三两。)
王晋三曰。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药。风淫于表湿流关节。治宜两顾。白术、附子
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胜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若驱之太
急。风去而湿仍留。反遗后患矣。



<目录>卷四\太阳方

<篇名>白虎汤

属性:治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条从内
原文。与伤寒论稍异。)
知母(二两) 石膏(一斤 碎。绵裹。) 甘草(二两 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 阳明白虎(证)辨非难。(大热多汗。大渴饮水等为阳明证。易辨。)难在阳邪背
恶寒。
之间。
蔚按。白虎汤伤寒论凡三见。太阳条治脉浮滑。厥阴条治脉滑而厥。又治三阳合病。腹
满身

止治风寒二气也。
柯韵伯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灼胃中。故渴
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大热而未
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
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
于中
连于中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煎汤入胃输脾归肺。大烦大渴可除
矣。白虎为西方金神。所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



<目录>卷四\太阳方

<篇名>炙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主之。
甘草(四两 炙。)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阿胶(二两) 大
枣(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
三服
歌曰 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蔚按。周禹载云。本条不言外证。寒热已罢可知。不言内证。二便自调可知。第以病久
正气
阿胶、麦冬、大枣、麻仁。皆柔润之品以养阴。必得桂枝、生姜之辛以行阳气。而结代之脉
乃复。尤重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脉之本原。佐以清酒。使其捷行于脉道也。其煮法
用酒七升
结代者用此方以复之。非谓脉脱者以此方救之也。学人切不可泥其方名。致误危证。推之孙
真人制生脉散。亦因其命名太夸。庸医相沿。贻害岂浅鲜哉。
男元犀按。此证必缘发汗过多所致。汗为心液。心液伤则血虚不能养心。故心动悸。心




<目录>卷五\阳明方

<篇名>大承气汤

属性:治阳明病大实大满。大便不通。腹痛大热。其脉沉实者。此方主之。(此内台方
与伤寒论大同小异。)
芒硝(三合 内台方。三两) 大黄(四两 酒洗。) 枳实(五枚 炙。) 浓朴(半
斤去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
上微
歌曰 大黄四两朴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朴枳先熬黄后入。去渣硝入火微熏。
蔚按。承气汤有起死回生之功。惟善读仲景书者方知其妙。俗医以滋润之脂麻油、当归、

真阴不复。往往死于粪出之后。于是咸相戒曰。润肠之品。且能杀人。而大承气汤。更无论
矣。甚矣哉。大承气汤之功用。尽为那庸耳俗目所掩也。
张隐庵曰。伤寒六经。止阳明少阴有急下证。盖阳明秉悍热之气。少阴为君火之化。在
阳明

鲜有能生之。且予尝闻之曰。痞满燥实坚五证皆备。然后可下。噫。当下者。全不在此五证



<目录>卷五\阳明方

<篇名>小承气汤

属性:治阳明病潮热。大便难。脉沉而滑。及内实腹痛者。此方主之。(内台方。原文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 炙。去皮。) 枳实(三枚 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
之。
歌曰 朴二枳三四两黄。小承微结好商量。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男元犀按。三承气俱阳明之正方。调胃承气。其方已载于太阳篇。故不复列。伤寒论云。

也。胃络上通于心。阳明之燥火与少阴之君火相合。故心烦。可与此汤。解见太阳本方下。
至于大承气。取急下之义。阳明谵语潮热。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