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诸胀腹大,皆属于热。\x
诸胀满而腹大,乃足太阴脾经之病。热湿相蒸,脾土受病,故皆属于热。
\x诸躁狂越,皆属于火。\x
诸躁扰不宁,狂烦越度,乃足阳明胃经之病。阳明者,燥热之气也,故皆属于火。
\x诸暴强直,皆属于风。\x
诸一时卒暴,筋强而直,屈伸不能,乃足厥阴肝经之病。厥阴主风,故皆属于风。
\x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x
诸病而鼻息有声,气上行而鼓动之,如鼓声者然,乃手太阴肺经之病。肺主气,气为阳,故皆属于热。
\x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x
酸,同 。 肿,肉肿也,肉肿则疼酸,气机不顺,则惊骇,
乃手阳明大肠之病。阳明者,燥热之气也,故皆属于火。
\x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x
戾,了戾也。诸转反戾,则溲便不利,溲便不利则水液混浊,
乃手太阳小肠之病。太阳者,阳热之气也,故皆属于热。
\x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x
水液澄澈清冷,则下焦虚寒,乃足少阴肾经之病。肾主水寒,故皆属于寒。
\x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x
呕吐酸水,暴注下迫,乃胆足少阳之病。少阳者,火也,故皆
属于热。此病有形之形藏,而内属于无形之六气也。
\x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x
\x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x
承上文而总结之。以明审察之法也。上文诸病,有属于肝心脾肺肾者,有属于风火热湿寒者,故大要曰,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属形藏之有形者,当求之而得其真;有属气化之无形者,亦当求之而得其真有余而
盛者,不得其平,故当责之。不及而虚者,不得其平,亦当责之。必先知五行之胜。若胜,则当疏其血气,
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即此有无求之,盛虚责之之谓也。
\x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x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必有五味阴阳之用,故相继而问之。
\x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x
\x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 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x
五味阴阳之用,彼此相济以成。如辛主发散,从内而外,必济以甘,故辛甘之味,为能发散而属乎阳。
苦主涌泄,从中上涌,从中下泄,必济以酸,故酸苦之味,为能涌泄而属于阴。咸味润下,主能下泄,
能下泄,即能上涌,故咸味涌泄为阴。五味之外,复有淡味,淡主渍渗,能渍渗,即能行泄,故淡味渗泄
为阳。此辛甘酸苦咸淡六者,气味虽殊,功用相济,或收或散者,收而能散,散而
能收也。或缓或急者,缓而能急,急而能缓也。或燥或润者,燥而能润,润而能燥也。或 或坚者,
而能坚,坚而能 也。此五味阴阳相济,以为功也。各以所利而行之,疏其血气也。调其气,令其
调达也。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故曰使其平也。
\x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x
承调气使平之言,而复问也。谓非调气而得,则当以药治之。药
之有毒无毒,调治何先何后,必有其道,故愿闻之。
\x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x
治病各有其主,药之有毒无毒,以所治之病为主,更适方之大小以为制,此其道也。
\x帝曰∶请言其制。\x
请言大小之制。
\x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x
\x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x
\x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x
\x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x
制方之道,君一臣二,无庸佐使,制济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剂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剂之大
也。制小制中制大,大要,病寒者热治之,病热者寒治之,病微者逆治之,病甚者从治之,
病坚者消削之,邪客者除去之,劳虚者温以治之,结聚者散以治之,留着者攻以治之,燥热者濡以治之,急疾
者缓以治之,耗散者收以治之,损伤者益以治之,逸置者行之,惊骇者平之,或举而上之,或推而下之,或膏
以摩之,或汤以浴之,或缓治以薄之,或急治以劫之,或开导之,或发散之。凡此皆各适其事之所宜,为复其故。
\x帝曰∶何谓逆从?\x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何谓?
\x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小从多,观其事也。\x
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