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急食苦以泄之”。
\x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x
上文水位之主,其补以苦,其泻以咸,此太阳之客,补泄相同。《藏气法时论》云∶“肾欲坚,急食苦
以坚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此以苦坚之云云,其义一也。
凡此,皆主气客气之正味也。
\x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x
上文岐伯云∶“身半以上,其气三矣。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帝举以问,谓阴阳止有少太,何以有三?
\x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x
阴阳之气,由少而太。太,多也;少,少也。阴阳之气,有多少之异用也。
\x帝曰∶阳明何谓也?\x
太多少少,则阳明何谓?
\x岐伯曰∶两阳合明也。\x
有少阳之阳,有太阳之阳,两阳相合而明,则中有阳明也。
\x帝曰∶厥阴何也?\x
太少之中有阳明,何以厥阴不居二阴之中,故问厥阴何也?
\x岐伯曰∶两阴交尽也。\x
从少而太,则中有阳明,由太而少,则终有厥阴,有太阴之阴,有少阴之阴,两阴交尽,而有厥阴也。
\x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x
两阳合明,阳之多也,两阴交尽,阴之少也。阴阳之三,仍属气之多少,故举气有多少,而探病之盛
衰,以及治之缓急,方之大小,期于约言不繁,故愿闻其约。
\x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x
气有多少者,气有高下也。谓阳气多而居高,阴气少而居下。病有盛衰者,病有远近,证有中外也。谓
病久远而在中则盛,病新近而在外则衰。治有缓急者,治有轻重也,谓缓病之治宜轻,急病
之治宜重,更当适其病至之所,为复其故也。
\x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x
\x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x
\x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x
奇,音箕,下同。方有大小者,大要∶君一臣二,合而为三,乃阳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合而为六,
乃阴偶之制也。奇数之大,则君二臣三,亦奇之制也。偶数之大,则君二臣六,亦偶之制也。品数少而分
两多,故曰君。品数多而分两少,故曰臣。方之奇偶,因病之远近以为用,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谓近
病为阳,宜用奇方以治之;远病为阴,宜用偶方以治之。发汗为阳,攻下为阴。汗则从阴出阳,地气升而为
云为雨,故汗者以偶不以奇;下则从阳入阴,天气降而能泻能输,故下者以奇不以偶。治之缓急,因病之上
下以为用,病在上而补上治上,则制方以缓;病在下而补下治下,则制方以急。制以急,则气味宜浓,气
味浓,则能下行也。制以缓,则气味宜薄,气味薄,则能上行也。上文云∶治有轻重,适其
病至之所,故曰适其至所,即此缓急浓薄之谓也。
\x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x
\x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x
\x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x
\x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x
重,平声。下同。药味入口,先归中道,然后行于上下,故服药先后,制方大小,皆以病之上下远近
为法也。病所远者,在上在下之病,而远于中道也。而中道气味之者,气味先归中道也。食而过之者,以食
之先后,使药之过于上下也。如病在上而远于中,则先食后药,使过于上;病在下而远于中,则先药后食,
使过于下,此服药先后之法,无越其制度可也。服药先后,以病之上下远近为法,则制方用药,正气自平。
是故平气之道,其病在上而近,而用奇偶之方,则制小其服也。其病在下而远,而用奇偶之方,则制大
其服也。大则分两多而品数少,气味专而能远也。小则分两少而品数多,气味薄而易散也。奇数终于九,故
数多则九之,无以加矣。偶数始于二,故数少则二之,无以减矣。奇偶虽殊,合而并用,故
奇之而病不去,则偶之,先奇后偶,是谓重方。若偶之而病仍不去,则反佐以取之。反佐以取者,以寒治
寒,以热治热,以温治
温,以凉治凉,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而取治之也。此制方大小以病之上下远近为法者如此。
\x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x
风热湿火燥寒六气,所谓本也。上文详言之,故曰∶病生于
本,余知之矣。三阴三阳之气为标。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