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闻其意。\x
别,音逼。春夏秋冬,各有取刺之法,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水病皆主于肾,而肾不止于寒,故复举
热病以为问。本经刺热篇言少阳热病,少阴热病,病甚者,皆为五十九刺。故问夫子言治热病
五十九俞,与余曾论其意,余未能领别其处,今愿闻其处,使之得闻其意。
\x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x
头者,诸阳之会。头上五行,行五者,中行有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五穴;次两行有五处,
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左右十穴,外两行有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十穴;
此二十五穴者,刺之,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x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x
大杼,项后第一椎两旁,大杼穴也。膺俞,膺中第一俞两旁,俞府穴也。缺盆,颔下两旁横骨陷中,缺
盆穴也。背俞,背中第一的两旁,肺俞穴也。此八俞者,在膺背之上,刺之所以泻胸中之热也。
\x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x
气街,一名气冲,少腹两旁横骨外,气冲二穴也。三里,膝下三寸,两三里穴也。三里下三寸,两巨
虚上廉穴也。上廉下三寸,两巨虚下廉穴也。此八俞者,足阳明经脉之循行,刺之所以泻胃中之热也。
\x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x
云门,在缺盆下,左右二穴。 骨,肩外两旁,肩 二穴。委中,膝后屈中二穴。《骨空论》云∶髓空
在脑后三分锐骨之下,悬颅二穴。此八俞者,从肩至背,行于上下,所以泻四肢之热也。
\x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x
肺俞旁魄户,心俞旁神堂,肝俞旁魂门,脾俞旁意舍,肾俞旁
志室,此左右十俞者,居五脏之旁,刺之所以泻五脏之热也。
\x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x
自头上至俞旁,凡此五十九穴者,病热则左右皆刺,故皆热之左右,而为热俞也。
\x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x
热者,病之标;寒者,病之本。故问人伤于寒,而传变为热何也?
\x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x
寒盛生热,自然之理,非关传变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
寒盛则热,是水俞、热俞皆本少阴之气化,而为少阴之所主也。



<目录>卷之五

<篇名>调经论第六十二篇

属性:经,经脉也。十二经脉,内通五脏六腑,外络三百六十五节,相
并为实,相失为虚,寒热阴阳,血气虚实,随其病之所在而调之,
是为《调经论》也。
\x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x
举刺法之泻有余、补不足以为问,盖欲调和其经脉也。
\x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x
\x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x
神气血形志,各有有余,各有不足,凡此有余不足之气,不相同等,故于下文详论之。
\x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x
\x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x
百病之众,有余不足,不止于五,故言人身有五内之精,营运之气,腠理之津,骨属之液,手足
之四肢,上下之九窍,肝心脾肺肾之五脏。形体之十六部,谓两肘两臂两 两股,身之前后左右,
头之前后左右也。大谷小溪之三百六十五节,合之乃生百病。是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止
有五,不足亦止有五,凡此百病之众,果何以生之乎?
\x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x
下五脏,如字。百病之生,不外五脏,故皆生于五脏也。脏者,藏也。夫心藏神,则神有余不足,心
所主也。肺藏气,则气有余不足,肺所主也。肝藏血,则血有余不足,肝所主也。脾藏身形之肉,则形有余
不足,脾所主也。肾藏志,则志有余不足,肾所主也。合神气血肉志,而此成形,犹言此形乃成也。
\x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x
五脏,二字衍文,疑下有五脏误重于此。肾藏志,复藏精。脾藏意,复藏肉。志意通,则内连肾精之
骨髓,而成脾肉之身形,以明志通则髓通,意通则形通。推之于心,神通则脉通。推之于肺,
气通则魄通。推之于肝,血通则魂通。词虽未及,而意已该,贵学人之能善悟也。
\x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x
道,犹路也。五脏循行之路,皆从出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