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火,为天地阴阳之应验,故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x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x
天地之阴阳,血气之阴阳,左右之阴阳,水火之阴阳,凡此阴阳者,乃万物之能始也,易曰∶坤以简
能,干知大始,此之谓也。
\x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x
《生气通天论》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即阴在内,而为阳之守也,阳者,卫外而为固,即阳
在外而为阴之使也。岐伯举此,以明阴阳为万物之能始,故内外相应如是也。
\x帝曰∶法阴阳奈何?\x
承岐伯阴阳应象之论,欲人取法阴阳而调治之,以合圣人论理人形之道,故问法阴阳奈何。
\x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开,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x
\x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x
,犹俯也;冤,屈抑也。法阴阳者,阴阳不可偏胜,如阳胜则火热有余,而身热,热气在表,则腠
理开,热气在里则喘粗,表里皆病则为之俯仰,汗不出而内外皆热也,齿干,津液竭也,以烦
冤腹满死者,津液既竭,又心烦而屈抑不舒,腹满而土气内绝,故死。虽不即死也能冬不能夏。冬时寒冷,
阳胜可容,夏时炎暑,不堪煎厥矣。
\x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x
数,音朔。阴胜则水寒有余,而身寒,寒气在表则汗出身常清,寒气在里则数栗而寒,表里不相接,
故寒则四肢厥,四肢厥者,生阳不达于外,厥则腹满死者,土气复绝于内,故死,虽不即
死,亦能夏不能冬。夏时炎暑,阴胜可容,冬时寒冷,不堪凛冽矣。
\x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x
寒病而至于冬,则阴气更胜,热病而至于夏,则阳气更胜,故曰此阴阳更胜之变。或能冬而不能夏,
或能夏而不能冬,故曰病之形能也。是阴阳不可偏胜,偏胜则病也。
\x帝曰∶调此二者奈何?\x
承阴阳偏胜之意,复问调此二者奈何?
\x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x
阴阳二气本于天真,能知天真之七损八益,则阴阳二者可调。七损者,女子以七为纪,月事贵乎时下,
故曰损;八益者,男子以八为纪,精气贵乎充满,故曰益。知七损八益,则阴平阳秘,故二者
可调,不知用此损益之法,而调治之,则早衰之节也,节,犹候也。
\x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x
\x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x
试举早衰之节而略言之,年四十而阴精之气,自失其半也,故
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则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则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
矣。故曰∶知之则强。能知七损八益,则身强。不知则老,不知七损八益,则身老也。
\x故同出而名异耳。\x
同出于斯世之中,而强老之名则异耳。
\x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x
察同者,于同年未衰之日,而省察之。智者之事也。察异者,于强老各异之日而省察之,愚者之
事也。愚者察异,故愚者不足,智者察同,故智者有余。有余,则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者,今则耳目
聪明,而身体轻强。年六十,阴痿,气大衰者,今则老者复壮,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者,今则壮者益治矣。
\x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 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x
\x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x
圣人治世,本无为而有为,恬 虚无,体同于天,故能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
而如帝之所问也。此言阴阳秉在天之神,而应象无方、惟圣人能取法而调治之。
\x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x
\x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x
圣人寿命与天地终,则人之形体即天地之形体也。天为阳,人身耳目为阳,天不足于西北,是阳
体不足于阴方,故西北方,阴也,人身右为西北,而人右耳目,不如左耳目之明也。地为阴,人
身手足为阴,地不满东南,是阴体而不足于阳方,故东南方,阳也,人身左为东南,而人左手足,不如
右手足之强也。
\x帝曰∶何以然?\x
何以在左则耳目明,而手足不强,在右则手足强,而耳目不明。
\x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x
\x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x
便,平声。人身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