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正而化也。獭肉皆寒。惟肝性独温。故尤宜冷劳。又主鬼疰一
门相染。总属阴邪。须以正阳化之耳。



<目录>卷三

<篇名>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属性:问曰。热在上焦者。(因热病咳。)因咳(而)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
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
(肺虚且热。)故得之。曰、寸口脉数。(数则为热。热宜口干。乃)其人咳。口中
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肺病则津液不能布化。停贮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沫。侵
肺作咳。唾之不已。故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所以成)为肺痿之病。若口中
(不吐浊唾涎沫。而火热之毒上攻。但)辟辟(作空响而发)燥。咳(声上下触动其痈。
)即胸中隐隐(作)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肺痈之所以别乎肺痿如此。
然二证皆属于热。故其脉皆数。须知)脉数(而)虚者为肺痿。(脉)数(而)实者为
肺痈。(实即滑也。此肺痿肺痈之辨也。)
此言肺痿肺痈。一出于热。但有虚实之分。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
涸而肺焦也。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溃也。 肺痿。口中反有浊唾
涎沫。肺痈。则口中辟辟燥。二证似当以此分别。然此下肺痈条。亦云其人咳。咽燥不
渴。多唾浊涎。则肺痿肺痈二证多同。惟胸中痛。脉数滑。唾脓血。则肺痈所独也。然又有
可疑者。此言肺痈脉滑。滑者实也。下条又言脉微而数。何其相反乃尔乎。而不知滑数者。
已成而邪盛。微数者。初起而火伏。二说相为表里也。
问曰。(肺痈之)病(必)咳逆。(方其未见痈时而)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
有脓血。(往往于既)吐之(后)则死。其脉何类。师曰。(肺痈既成则数滑。当其未
成之初。第见)寸口脉微而数。(盖风脉多浮。而此为热伏于肺。风一入则留恋于内。
其形不显。微者显之对也。故)微则为风。(热为病根。其)数(脉)则为(见出本来
之)热。
微(为风。风性散涣。)则汗出。数(为热。内热而外)则(反)恶寒。风中于卫。呼
气不入。(气得风而浮。利出而难入也。)热过于营。吸而不出。(血得热而壅。气亦
为之不伸也。是)风伤(卫尚属)皮毛。(从卫过营。则)热伤血脉。(夫皮毛者。肺
之合也。)风(从卫入营。而)舍于肺。其人则咳。(肺热而壅。故)口干喘满。(热在
血中。故)咽燥不渴。(热逼肺中之津液而上行。故)多唾浊沫。(热盛于里。而反格
寒于外。故)时时振寒。(由是)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肺叶之间。而为)痈
脓。吐如米粥。始萌(尚亦)可救。(至浸淫不已。肺腐)脓成则死。
此原肺痈之由。为风热蓄结不解也。
(上气证。有正气夺与邪气实之不同。如)上气。面浮肿。(摇)肩(出)息。(气但
升而无降矣。又按)其脉浮大。(是元阳之根已拔。)不治又加下利。(则阳脱于上。阴
脱于下。阴阳离决。其证)尤甚。上气喘而躁者。(其喘为风之扇。躁为风之烦。)此
为肺胀。(其逆上之涎沫。将)欲(乘风势而)作风水。(但令)发其汗(风从汗解。)
则(水无风战。自然就下而)愈。
此另提出上气。分二小节。因别虚实以定生死也。前人谓肺痈由风。风性上行而上气。
其实不必拘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师合为一篇。大有深意。合之可也。分之亦可
也。
肺(不用而)痿。(其饮食游溢之精气。不能散布诸经。而但上溢于口。则时)吐
涎沫。(且邪气之来顺)而不咳者。(痿则冥顽而不灵也。)其人(以涎沫多。而)不
(觉其)渴。(未溺时。)必(自)遗尿。(溺时)小便(短而频)数。所以然者。以
上(焦气)虚不能制(约)下(焦之阴水)故也。此为肺中冷。(盖肺痿皆由于热。何
以忽言其冷。然冷与寒迥别。谓得气则热。不得气则冷。实时俗冷淡冷落之说也。肺为
气主。气虚不能自持于上。则头)必眩。(气虚不能统摄于中。则口)多涎唾。(宜)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经云。肺喜温而恶寒。又云。肺喜润而恶燥。可知温则润。寒则
燥之理也。且此方辛甘合而化阳。大补肺气。气之所至。津亦至焉。若草木之得雨
露。而痿者挺矣。)若服(此)汤(而反)渴者。属消渴。(又当按法而治之。不在此
例也。)
此申言肺痿证多由肺冷。而出其正治之方也。诸家于冷字错认为寒。故注解皆误。
\x甘草干姜汤方\x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