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 干姜(三分) 大枣(百枚为膏) 桔梗(五分) 杏仁(六分) 桂枝(
十分) 防风(六分) 神曲(十分) 柴胡(五分) 豆黄卷(十分) 干地黄(十
分)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又有一种心火炽盛。实由肝郁而成。木能生火。火盛则肝魂不安。此虚劳兼见之
症。亦虚劳常有之症。故特为之分别曰。)虚劳。虚烦不得眠。(以)酸枣仁汤主之。
此以挟火不得眠者。另作一节。上承风气。下起瘀血。如制义之小过渡法。行文之
变换如此。
\x酸枣仁汤方\x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 茯苓(各二两) 芎 (一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气血肉骨筋劳伤。名为五劳。)五劳虚极。(一身)羸瘦。腹满。不能饮食。(
伤在脾胃故也。原其受伤之因。或)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以致
经络营卫气伤。(劳热煎熬。)内有干血。肌肤(不润。如鳞)甲(之交)错。(目得
血而能视。血干则)两目黯黑。(凡里急由于干血者。以法)缓(其)中(虚羸由于干
血者。以法)补(其)虚。(其法维何。)大黄 虫丸主之。
尤在泾云、虚劳证。有挟外邪者。如上所谓风气百疾是也。有挟瘀郁者。则此所谓
五劳诸伤。内有干血者是也。夫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干血不去。则
足以留新血。而渗灌不周。故去之不可
不早也。此方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仍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其虚。
攻血而不专主于血。一如薯蓣丸之去风。而不着意于风也。喻氏曰、此世俗所称干血劳
之良治也。血瘀于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兼入琼玉膏补润之剂。尤妙。
\x大黄 虫丸方\x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
(百枚) 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按 虫取其蠕动吸血。
今药铺不备。阙之亦可。惟虻虫水蛭。必不可缺。医者必预蓄于平日。否则仓卒难觅
矣。干漆宜炒至烟尽。或以川三七代之。)
愚按、金匮治虚劳证。通篇分两截看。上半篇言病之自内而出。以阴阳二证为两扇。
间有阴阳二证之互见者。为阴阳互根之道。论中用笔神妙。须当细心体会。村学师谈
制义。谓为罗纹体。而汉文早已备其法耳。下半篇言病之自外而来。以风气百疾。劳伤
血瘀二证。分为两扇。盖以风气不去。则正气日衰。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久则致成
劳证。风气固自外而来。而血瘀证。虽在于内。而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
立伤骨。久行伤筋。名为五劳。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坐湿地。伤肾。
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志。名为七伤。金
匮止云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饱伤劳伤六者。详略稍异。而大旨则同。盖以劳与伤。皆
由外及内。以致内有干血。外形甲错等证。此
上下截四扇。为劳证之大纲也。中间以虚烦不得眠证。另叙作一小顿。行文变换。非大
作家不能领会。至于附方千金翼。补入先生炙甘草汤一方。为热极而燥者。指出救阴滋
养之中。必用姜桂大辛以鼓其气。气之所至。水亦至焉。肘后方。补入先生獭肝散一方。
为冷极成劳者。指出阴邪根据附之患。必得獭肝应月而增减。正阴得位。而阴邪化焉。
此二证。时医一目为百日劳。一目为劳瘵病。万死中犹寻出一线生路。古圣贤济人无已
之心。数千年来。无一人发挥得出。诚一大可恨事。
\x附方\x
\x千金翼炙甘草汤\x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
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
服。
\x肘后獭肝散\x 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按獭肉性寒。肝独温。所以此治冷
劳。)
徐忠可云、劳无不热。而独言冷者。阴寒之气。与邪为类。故邪挟寒入肝。而搏其
魂气。使少阳无权。生生气绝。故无不死。又邪气根据正气而为病。药力不易及。故难愈。
獭者。阴兽也。其肝独应月而增减。是得太阴之正。肝与肝为类。故以此治冷劳。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