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氏。)
溯源集云。太阳中 。而发热恶寒。不云汗出。而又不渴。是以知其非阳邪独盛之 也。脉弦则阴邪
劲急。细则元气已虚。芤则脉空。迟则为寒。小便已洒洒然毛耸者。小便虽通。其茎中艰涩可知。卫阳已虚。
恶寒之状可见。乃下焦无火。气化不快于流行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手足逆冷者。是阳虚而气不达于四肢也。
凡此皆阴寒无火之脉症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起居动静间。小有劳动。即扰动其阳气。而虚
邪伏暑。即因之而发热也。口开前板齿燥者。脉虽弦细芤迟。
症虽手足逆冷。以小劳而鼓动其阳邪。身热而枯燥其津液。虽不渴。而板齿燥矣。若发其汗。则卫阳愈虚。阳
虚则生外寒。故恶寒甚。若加温针。则火力内攻。必反助其暑热之阳邪。故发热甚。邪不在里。而数下之。适
足以败坏真阳。使下焦愈冷。气化不行。小便艰涩而淋甚也。
喻氏医门法律云。夏月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耗。阴阳两俱不足。仲景于中 。禁
汗下温针。汗则伤其阳。下则伤其阴。温针则引火热内攻。故禁之也。而其用药。但取甘寒生津保肺。固阳
益阴为治。此等关系最钜。○伤寒选录云。徐氏曰。此条无治法。东垣以清暑益气汤主之。所谓发千古之秘也。
案医垒元戎。黄 汤。治中 。脉弦细芤迟。人参、白术、黄 、甘草、茯苓、芍药、生姜、
各等分。正为此条证设。东垣方有黄柏。专治长夏湿热之证。与本条之证自别。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渴下。有也字。无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八字。以此条揭中 之首。沈本金鉴。亦举之首条。玉函脉经。无加人参三字。)
〔沈〕此言正暑病也。邪之伤人。无有不从皮毛而入。故曰太阳中热。
〔鉴〕汗出恶寒。身热而渴。颇
似太阳温热之病。但温热无恶寒。以热从里生。故虽汗出而不恶寒也。中 暑邪由表而入。故汗出恶寒也。
究之于渴。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中 之渴。初病即大引饮也。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者。盖以益气为主。
清暑热次之也。李 曰。热伤气。气泄则汗出。气虚则恶寒。热蒸肌腠则身热。热伤津液则作渴。
此恶寒身热。与伤寒相类。然所异者。伤寒初起。无汗不渴。中 初起。即汗出而渴也。
溯源集云。 者盛夏暑热中之邪气也。此条先言本证之情形如此。而以中热二字。通解 字之义。即内经热论所谓
病暑也。王肯堂云。中 中暑中热。名虽不同。实一病也。谓之 者。暑热当令之时。其气因暑为邪耳。非即夏月暑热
当令之正气也。即热论所谓。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是也。 乃暑热之邪。其气本热。不待入里。故中人即渴也。 为
夏至以后之病。阳极阴生之后。阴气已长。当暑汗大出之时。腠理开张。卫阳空疏。表气已虚。不能胜受外气。故汗出
恶寒也。是热邪乘腠理之虚。而为 证也。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即用石膏。以治时令暑热之邪。又加人参。以补汗
出之表虚。添津液而治燥渴也。(案钱氏辨洁古东垣中暑中热之误。甚详。然非本条之所干。且文词繁冗。故不载此。)
案淮南人间训云。夫病温而强之食。病 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可见古温 对言也。而说文。 伤暑也。
玉篇。中热也。以此推之。中 之中字似赘。然而先贤立命。必有令人不可思议者。宜置而不论焉。
\x白虎加人参汤方\x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太阳上编有绵裹二字诸本同) 甘草(二两○太阳上
篇有炙字诸本同)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程〕白虎。西方神名也。其令为秋。其政清肃。凉风至白露降。则溽暑潜消。以此汤有彻暑热之功。行清肃之政。
故以白虎名之。表有热者。散以石膏之辛寒。里有热者。降以知母之甘苦。热则气伤。人参用以生津而益气。石膏过
于寒凉。甘草粳米之甘。用以和胃补中。共除中热。而解表里。
案直指方。竹叶石膏汤。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正是与本条用白虎之证同。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伤寒论。玉函。脉经。无
一物瓜蒂汤主之七字。)
〔程〕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证先中于热。再伤冷水。水气留于腠理皮肤之中。则身热疼重也。与
瓜蒂汤。以散水气。
〔鉴〕李 曰。中 邪在表。故身热。伤冷水。故身疼重。暑伤气。气虚故脉微弱也。
溯源集云。 症三条。有本证变证之不同。此条言其变证。身热太阳之证也。不言汗出恶寒者。邪气
较轻于前也。疼重者。身体重而疼痛也。伤寒则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之证。而湿家亦有筋骨烦疼。一身尽
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