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发黄内热之未实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表寒湿。内有瘀热而黄
者。大黄硝石汤。下内热之实者。栀子大黄汤次之。茵陈蒿汤又次之。又必究其
受病之因有同异。既病之人有劳逸。若得之膏粱食肥者。气滞血壅。得之先贵
后贱。前富后贫。与脱势惭愧。离愁忧患者。虽皆郁积成热。气血失损。不可与食
肥者同治。若始终贫贱。不近水冒雨。即残羹冷汁。久卧湿地。多挟寒湿。致阴雨
乖隔而病。又可与上二者同治乎。故攻邪同。而先后调治。亦不可不审也。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卧。属黄家。(一作身痿)
〔衍义〕瘀热内积为腹满。外连肌表成痿黄。身热气烦。血少荣微。夜不入阴。故不
睡。属黄家者。以其虽不似黄胆之黄。亦由积渐所致也。黄胆之黄深。实热之黄。
痿黄之黄浅。虚热之黄。若舌痿黄燥者。亦有说。心脾脉络舌上下。凡舌本黄燥
即是内热。况舌痿乎。湿热结积。虽不行肌表。然已见于舌。即属黄家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
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x硝石矾石散方\x
硝石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
正黑。是候也。
〔衍义〕肾者。阴之主也。为五脏之根。血尽属之。血虽化于中土。生之于心。藏之于
肝。若肾阴病。则中土莫得而化。心莫得而生。肝莫得而藏。荣卫莫得而行。其血
败矣。将与湿热凝瘀于肠胃之间。肾属水。其味咸。其性寒。故治之之药。必用咸
寒。补其不足之水。泻其所客之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用硝石为君。本草矾石
能除固热在骨髓者。骨与肾合。亦必能治肾热可知也。大麦粥汁为之使。引入
肠胃。下泄郁气。大便属阴。瘀血由是而出。其色黑。小便属阳。热液从是而利。其色黄也。
酒疸病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x栀子大黄汤方\x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香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衍义〕酒热内结。心神昏乱。作懊 。甚则热痛。栀子、香豉。皆能治心中懊 。大黄
荡涤实热。枳实破结逐停。去宿积也。伤寒论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是知热甚于内者。皆能成是病。非独酒也。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
〔衍义〕黄家大约从水湿得之。经虽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脉浮者。湿不
在里而在表。表热乘虚入里。亦作癃闭。故须以脉别之。汗解攻下。各有所宜也。
而攻下之法。既有浅深轻重。利小便与发汗之方。何独不然乎。是方所主。惟和
荣卫。非有发汗峻剂。必表之虚者用之。连翘赤小豆汤。又是里之虚者用之。利
小便亦然。是宜知其大略也。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x附方\x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发中共煎。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衍义〕此但言诸黄无他证。必将谓证有变态。不可悉数。及方云女劳疸。身目尽
黄。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难。以大热大寒。女劳交接。从而入水所致。用是汤。又
云。五疸。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得汗。汗出如黄柏汁。由大汗出。入水所致。猪脂
一味服。伤寒类略亦云男子女人黄胆。饮食不消。胃中胀热生黄衣。胃中有燥
屎使然。猪脂煎服则愈。因明此方。乃治血燥者也。诸黄所感之邪。与所变之脏
虽不同。然至郁成湿热。则悉干于脾胃。胃之阳明经。更属于肺金。金主燥。若湿
热胜。则愈变枯涩。血愈耗干。故诸黄起于血燥者。皆得用之。考之本草。猪脂利
血脉。解风热。润肺痿热毒。五疸身肿不得卧者。非燥之在上欤。胃中黄衣干屎。
非燥之在中欤。小腹满。小便难。非燥之在下欤。三焦之燥。皆将猪脂润之。而燥
在下。小便难者。又须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用为佐。此与前条硝石矾石
散。同治膀胱小腹满之血病。然一以除热去瘀。一以润燥。矾石之性燥走血。安
可治血燥乎。又太阳证。身尽黄。脉沉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
汤主之。乃重剂也。此则治血燥之轻剂也。
黄胆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x茵陈五苓散方\x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衍义〕此亦治黄胆。不言他证。与猪肤发煎并出者。彼以燥在血。此以燥在气也。
夫病得之汗出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