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所饮停而不去。气熏于心。心神不宁。而作懊 。气痞中焦。故不能食。蓄极乃发。故时欲呕而为疸也。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
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衍义〕伤寒阳明证注。阳明病脉迟。邪方入里。热未为实。食入于胃。长气于阳。胃
中有热。食难饱。饱则微烦而目眩者。谷气与热气相击。两热合。消搏津液。若小
便利者。不发黄。热得泄也。小便不利。则热不得泄。身必发黄。以其发于谷气之
热。故名谷疸。热实者下之。脉迟为热气未实。虽下之。腹满亦不减也。经曰。脉迟。尚未可
攻。且脉迟不但为热未实。脉经曰。关脉迟滞而弱者。无胃气而有热。则胃虚而脉迟。尤不可攻也。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衍义〕酒为湿热之最。膀胱者。清净之府。津液藏焉。气化所出。若过于酒。伤其气
化。小便必难。积气于中。则心热。流于肾则足下热。积成瘀热。发于外而为黄胆也。
酒黄胆者。或无热。清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衍义〕酒入胃而不伤心。则无心热。故神不昏而其言清朗也。不伤肾。则无足热。
但酒停于膈。欲吐。阳明气郁。成腹满。阳明脉上入额中作鼻燥。脉浮者。在膈上。
积多在阳。先吐上焦。而后治其中满。沉弦者。在膈下。积多在阴。先下其中满。而后治其上焦也。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酒停胃上脘。则心中热而后呕。必吐之乃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
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衍义〕酒疸之黑。非女劳疸之黑也。女劳之黑。肾气所发也。酒疸之黑。败血之黑
也。因酒之湿。热伤脾胃。脾胃不利。阳气不化。阴血不运。若更下之。久久则运化
之用愈耗矣。气耗血积。故腐瘀浊色。越肌面为黑。味变于心。咽作嘈杂。心辣如
啖蒜齑状。荣血衰而行于皮肤。爪之不仁。输于大肠。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弦。皆血病也。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得。然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衍义〕黄胆必由湿热所发。湿有天地之湿。有人气之湿。有饮食之湿。三者皆内
应脾胃。郁而成热。郁极乃发。则一身热。而土之黄色。出见于表。为黄胆也。此证
先因外感湿邪。大法。湿宜缓取微汗。久久乃解。今因火劫其汗。汗纵出而湿不
去。火热反与内之郁热相并。客于足阳明经。故发热烦喘胸满。热仍在。故燥。此
际宜寒凉之剂。如肚热入腑。则当下之矣。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衍义〕大抵黄胆。俱属太阳阳明。热蒸其土而然也。而阳明又属金。金得火则
郁燥渴。燥与湿热相搏。则津液不化。故上焦渴而欲饮。下焦约而小便难。上下
不通。郁极而发于皮肤。故作黄。此条在里之热甚。故脉沉。伤寒论阳明病。有发
热头汗出。身无汗。渴饮水浆。小便不利者。茵陈汤主之。
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衍义〕疸即瘅也。单阳而无阴。湿热甚。脾胃之津液乏竭无阴。热蒸不已。孤阳能
独生乎。内经曰。刚其刚。阴气破散。阳气消亡。其难治为此。若不渴。则阴气犹存。
故可治。阴部者。脾太阴也。阳部者。胃阳明也。热甚于里则呕。热在于表。则发热
振寒。灵枢曰。脾是动者呕。阳明是静者。洒洒振寒也。伤寒发黄渴。亦茵陈汤主之。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炒) 大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
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衍义〕此汤治阳明瘀热在里。身黄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者。又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今又治是证。
三者尽属里热。但务去其邪。病状之异弗论矣。此寒热不在表。脾胃内热。达于
外而成肌肤寒热者。亦不能食。灵枢曰。肌肤热者。取三阳于下。补足太阴。以出
其汗。皆因脾胃热。故不解其表。而遽治其里也。盖茵陈汤治热结发黄。佐栀子
去胃热。通小便。更以大黄为使。荡涤之。虽然。治疸不可不分轻重。如栀子柏皮
汤。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