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已成
。当其将发未发之际。首必辨其症候。凡若汗若清若下后。邪仍不解。其人壮热无汗
。胸膈烦闷。喘嗽呕恶。起卧不安。呻吟不寐。耳聋足冷。两寸关脉躁盛。甚或沉伏。
便是 点欲出之候。及其既出。先将红纸蘸香油燃着。照看病患面部、背心、胸膛、四
肢。有大红点平铺于皮肤之上。谓之 。若小红点突起于皮肤之上。谓之疹。 大而疹
小。 平而疹突。 重而疹轻。 夹丹疹并发者重。 夹豌疮并发者尤重。黑 如果实
靥。蓝 如烂青果。极重而必死不
治。至其治法。总以凉血宣气。解毒透 为首要。凉血如犀角、羚角、大青叶、鲜生地
、鲜茅根、青蒿脑、紫草、丹皮、山栀、元参之类。宣气如葱白、豆豉、葛根、薄荷
、嫩桑芽、水芦笋、菰根尖、青箬叶、鲜竹叶卷心、鲜石菖蒲叶之类。解毒如净银花、
鲜菊叶、鲜蒲公英、紫花地丁、生绿豆汁、莹白金汁、人中黄、尿浸石膏。大黑木耳、
紫金锭片之类。透 如牛蒡、连翘、蝉衣、僵蚕、角刺、钩藤钩、刺蒺藜、鲜西河柳叶
之类。(蒺藜河柳二味、配入于清凉药中、善能循经速达、提 最捷、切勿嫌其性温透
、弃而不用。)如 伏而不出。嵌于肉里。非略佐以升麻细辛之升窜。 毒终不得速透
。若毒蕴便闭。又当以解毒承气、犀连承气等汤速下之。必里气通而伏 随出。如果内
伤脾阳。气虚下陷。脉虚大无力者。则以补中益气汤、人参三白汤等。升补中气以提透
之。内伤肾阳。阳被阴遏。脉沉细或沉微者。则以真武汤加高丽参、鹿角尖。通脉四逆
汤加人参、鹿茸。温化阴凝以补托之。二者必阳气通而虚 乃出。盖温毒证内邪壅结。
得凉泻药。疏通其里而 出。与虚寒证阴气寒凝。得温补药。鼓舞其阳而 出。其法虽
殊。其理则一。若脾肾阴虚。冲任阴虚。则以张氏补阴益气煎。陶氏逍遥汤二方为主。
随证加减。一则峻补其下。疏启其中。一则清补其阴。疏启其气。得屡次补托滋垫。而
虚始出。又与阴证发 。得温补以鼓舞而出。同一理也。故凡治 。必察病患元气虚
实。阴阳盛衰。先其所因。辨其现证。察其色脉。庶免草率误人之弊。俞君治 方法。
大致已备。学人由此而推展之。足以尽治 之精微矣。
【廉勘】前清光绪时名医陆九芝。着《丹痧 疹》辩。独操己见。爰节述其说曰。
丹痧 疹四者。丹与 类。痧与疹类。痧轻而丹重。疹轻而 重。丹与 皆出于肤。
平而成片。痧与疹皆高出于肤而成点。痧自痧。丹自丹也。浑言之则通曰痧。亦疹自疹
。自 也。浑言之则通曰疹。而痧之原出于肺。因先有痧邪而始发表热。治痧者当治
肺。以升达为主。而稍佐以清凉。疹之原出于胃。因表热不解。已成里热。而蕴为疹邪
。治疹者当治
胃。以清凉为主。而稍佐以升达。痧于当主表散时。不可早用寒泻。疹于当主苦泄时。不
可更从辛散。大旨升达、主升葛柴之属。清凉、主芩栀桑丹之属。惟宗仲景葛根芩连一
法。出入增减。(方用升、葛、翘、蒡、柴、芩、桅、草、银花、赤芍、元参、或加蚕
、蝉、河柳、升散清凉合法。)则于此际之细微层折。皆能曲中而无差忒。此治痧疹之
要道也。自来治此证者。主辛散则禁寒泄。主寒泄则禁辛散。故两失之。至不仅为痧
与疹而为丹为 。则皆里热之甚。惟大剂寒药。(须用石膏、切忌犀角)。乃克胜任。
非第痧疹之比矣。有是四者脘必闷。四者之齐与不齐。以脘闷之解与未解为辨。有是四
者热必壮。四者之解与不解。以汗出之透与未透为辨。故当正治痧疹时。必兼行升清两
法。表里交治。务使痧疹与汗并达。惟痧疹当发出之际。病患每闷极不可耐。稍一辗转
反侧。其点即隐。病邪反从内陷。此正不必有外来之风也。即袖端被角间略有疏忽。其
汗便缩。一缩之后。旋即周身皆干。此时厥有二弊。一则汗方出时。毛孔尽开。新风易
入。一则汗已大出。不可再汗。非特痧疹之隐。且津液既泄。热必益炽。后此变端。皆
从此起。病家只道未愈。医家亦但说变病。孰知皆汗不如法之故耶。凡病之宜从汗解者
。无不皆然。而兼痧疹者尤甚。故特于此发之。其言如此。窃思痧即麻疹之俗称。故邵
仙根前哲。谓疹即痧 一类。实时毒入肺经而发。邪盛者。点子稠密。肌肤微肿而稍痒
。有红白二种。邪入营者红疹。邪入卫者白疹。大忌冒风凉遏。犯则肺闭内陷。发喘而
死。治法不外辛凉清透。宣肺化邪。观此。则痧与疹二而一。均当横开以轻宣肺气。肺
气宣。则痧疹自从皮肤外出。且其证每兼咽喉肿痛。咳嗽气逆。岂可用升柴葛一意直
升。独不虑其肺痹气喘而死耶。方中宜去升、柴、黄芩、三味。加芦笋、通草、灯心。
斯合轻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