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开豁痰结。攻利营血。以消疟母。疟母消。 自除。至若风寒变疟。多发于深秋初
冬。暑湿化疟。多发于夏末秋初。而痰食化疟。阴虚化疟。劳役化疟。及妇人郁疟。小儿
胎疟。四时皆有。惟疫疟不常有。爰将因证脉治。二条述如下。
【荣斋按】疟疾若无他种特殊症状的,则两三发后,可设法使它不再发,叫做“截
疟”。截疟必于两三发后者,因发过两三次后,病患之抗毒力已生出不少,得截疟的药
剂相助,可以遏止了。截早则抗毒力未足,不能得效的。截疟方剂,据陆渊雷先生经验
∶《外台》疗疟丸最效──知母、常山、甘草;此方本是丸方,作煎剂也好,须于疟发
前后四小时间各服一次,即不复发。
\x一 风寒疟\x(俗称伤寒变疟。一名正疟)
【因】浅者、先受风寒。继而变疟。随感随发。深者、夏伤于暑。久伏阴分。至深
秋重感冷风。新邪引动伏邪而
发疟。
【证】疟因风寒转变者。初起恶寒无汗。头疼身痛。继即邪传少阳。寒已而热。热
已而汗。寒长热短。确有定候。胸胁痞满。呕吐黄涎。舌苔白多黄少。或两边白滑。中
心灰腻。若伏暑重感冷风而发者。初起寒多热少。肢冷胁痛。渴喜热饮。饮即吐涎。继
则寒热并重。或寒轻热重。舌苔白滑。略兼黄色。或灰腻色。
【脉】右浮滑。左弦紧者。内经所谓先伤于寒。后伤于风。病以时作。名曰寒疟是
也。若右浮缓而滑。左沉弦而迟。《金匮》所谓寒多者名曰牡疟。外台改为牝疟是也。
【治】寒疟宜先与苏羌达表汤。发汗散寒。继与柴胡枳桔汤。轻剂以和解之。服一
二剂后。疟发寒热并重者。则以柴芩双解汤。重剂以和解之。俟病势转轻。则用小柴胡
汤。方中东参用常山(二钱)拌炒以截之。牝疟宜先与柴胡桂姜汤。和解温透。服后。
表寒去而伏暑外溃。热重寒轻者。则以新加木贼煎清泄之。或用蒿芩清胆汤凉解之。
【荣斋按】何廉臣先生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曾说∶“疟疾因于风寒者多,初起无
汗,当用发散,如羌防苏葛之类;若在深秋初冬,寒重无汗,口不渴,脉弦缓者,当用
麻桂各半汤。又有一种寒疟发厥者,多由内伏寒饮,醒后多吐稀痰,是其明证;此为高
年所最忌,治宜镇逆温化。”特录于此,以资互阐。
\x二 暑湿疟\x(俗称暑湿化疟一名时疟。)
【因】内经谓夏伤于暑。秋必 疟。但暑必挟湿。当辨其暑重于湿者为暑疟。湿重
于暑者为湿疟。
【证】暑疟初起。寒轻热重。口渴引饮。心烦自汗。面垢齿燥。便闭溺热。或泻不
爽。舌苔黄而糙涩。甚或深黄
而腻。或起芒刺。或起裂纹。湿疟初起。寒热身重。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胸腹痞满。
胃钝善呕。便溏溺涩。舌苔白滑浓腻。甚则灰而滑腻。或灰而糙腻。舌边滑润。
【脉】右弦洪搏数。左弦数者。疟因于暑。金匮所谓弦数者多热是也。若右弦滞。
左沉弦细软者。疟因于湿。《金匮》所谓沉细者湿痹是也。
【治】暑疟。先与蒿芩清胆汤清其暑。暑热化燥者。则用柴胡白虎汤清其燥。
若兼肢节烦疼者。去柴芩加桂枝(五分)以达肢。兼胸痞身重者。去柴芩花粉。加苍术(
一钱)以化湿。肺中气液两亏者。去柴芩。加西洋参(钱半至二钱)以益气生津。
湿疟先与柴平汤燥其湿。湿去而热多寒少。胸膈满痛者。则以柴胡陷胸汤宽其胸。胸
宽而热透口燥。溺短赤涩者。则以桂苓甘露饮(川桂枝二分拌飞滑石六钱、赤苓、猪苓
各二钱、泽泻钱半、生晒术五分、生石膏、寒水石各研细四钱)。辛通以清化之。
【荣斋按】桂枝白虎汤为治暑疟的正方,叶天士谓此方二进必愈,确是实际经验。
湿疟治法,何廉臣先生在全国名医验案卷四第十页指出∶“湿疟之为病,当辨湿重于热
者,藿香正气散加减;热重于湿者,苍术白虎汤加减。”
\x三 痰疟\x
【因】或肺胃素有痰饮。或膜原积湿酿痰。或夏令乘凉饮冷。坐卧湿地。湿郁化痰
。皆能变疟。
【证】痰踞肺胃者。初起咳嗽痰多。胸痞呕吐。头目晕眩。寒从背起。热已微汗。
舌苔白滑。甚则白滑浓腻。痰阻膜原者。初起胸膈痞满。心烦懊 。头眩口腻。咯痰不
爽。间日发疟。舌苔粗如积粉。扪之糙涩。
【脉】弦而滑。此《金匮》所谓疟脉自弦也。滑则为痰。故俗称无痰不成疟。
【治】必以消痰为主。在肺胃、先与越婢加半夏汤。开肺和胃。继与柴胡枳桔汤加
炒川贝(三钱)炒常山(二钱)、劫而截之。在膜原、先与柴胡达原饮。和解三焦。继
与大柴胡汤。加槟榔(三钱)和解兼下。痰除则疟自止。惟肥人痰多者。寒战时。间有
痰迷清窍。昏厥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