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要诀。
【荣斋按】舌苔两字,当分别看。舌是舌的本质,苔是舌上所生的垢腻。舌以候元
气的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至于分部,可区别为五∶(1)舌尖──候上焦心肺之
疾。(2)舌中央──候胃与大小肠之疾。(3)舌根──候肾与二便之疾。(4)舌旁
──左以候肝胆之疾,右以候脾肺之疾。(5)舌边──候三焦膜原与两胁之疾。这里,
以前后分三部,察上中下三焦;以旁边分两部,察左右两方。它与脉位之前以候前,后
以候后,理相一贯。由于经验的证明,心热则舌尖红而起刺,胃有积滞则中腻,脾肾虚
寒则根滑而白,肝胆湿热则舌旁黄腻,三焦蕴火,或湿温伏邪,则苔虽白而舌边必红绛
;方寸之地,部位分明,是信而有征的。
凡出舌长而尖者。热未甚。尚宜透邪。出舌圆而平者。热已甚。急宜清热。出舌短。不
能出齿外而形方者。热盛极。速宜泻火。若女劳复及产后坏症。舌出数寸者必死。又
当别论。此为观验出舌之要诀。
凡舌伸之无力者。中气虚。宜补中。满伸似有线吊者。舌系燥。宜润燥。麻木而伸
不出者。肝风挟痰。宜熄风化痰。伸以 唇者。心脾热。宜泻火清热。伸出弄唇者。中
蛇毒。宜解毒。伸出不收者。脾涎浸。宜控涎。如舌缩而边卷者。胃液燥极。宜清胃润
燥。润之而舌仍卷者。病去而舌气未和。尚可养营益气。若卷而缩短者。厥阴气绝。舌质
痿缩也。不治。垢腻揩去而舌仍缩者。亦不治。此为观舌伸缩之要诀。
凡舌颤掉不安者。曰舌战。由气虚者蠕蠕微动。由肝风者习习煽动。宜参舌色以辨
之。如色深红鲜红而战者。宜凉血熄风。紫红瘀红而战者。宜泻火熄风。嫩红而战者。
宜养血熄风。淡红而战者。宜峻补气血。若舌软而不能动
者。曰舌痿。有暴痿久痿之别。暴痿多由于热灼。每现于舌干之时。亦宜辨其舌色。
如色深红而痿者。宜清营兼益气。紫红而痿者。宜清肝兼通腑。鲜红而痿者。宜滋阴兼
降火。惟色淡红而痿者。宜大补气血。如病久而舌色绛嫩者。阴亏已极。津气不能分布
于舌本。无药可治。此为观舌痿战之要诀。
【廉勘】久病舌痿。由舌筋之麻痹。及舌实质之痿缩而来。或偏侧。或偏瘫。则又
为神经软瘫。如延髓球麻痹。脊髓性筋肉痿缩等症。治宜大补气血。或可侥幸于什一。
至舌挺出时振颤者。多见于温热病及酒客神经衰弱症。
凡病而有苔者多里滞。宜导滞。无苔者多中虚。宜补中。病本无苔而忽有者。胃浊
上泛。宜泄浊。病本有苔而忽无者。胃阴将涸。宜救阴。其苔半布者。有偏外、偏内、
偏左、偏右之别。偏外者外有内无。邪虽入里未深。而胃气先匮。宜祛邪兼益胃。偏
内者内有外无。胃滞虽减。而肠积尚存。宜通肠兼消滞。素有痰饮者。亦多此苔。宜蠲
饮。偏左者左有右无。偏右者右有左无。皆半表半里症。但看苔色之多少。白色多。表症多
。但宜和解佐温佐清。随症酌加。黄黑灰多。或生芒刺。及黑点燥裂。则里热已结。急
宜和解兼下。又有从根至尖。直分两条者。则合病与夹阴寒症。从根至尖。横分两三截
者。是并病症也。均宜随症用药。苔虽有形可据。皆为偏而不全。即全舌其苔满布者。
虽多湿痰食滞。亦宜辨其为白砂苔。兼四边舌肉紫红者。为湿遏热伏之温邪。伏于膜原
。急宜达原以透邪。白碱苔。兼四边舌肉皆腻者。为脾胃湿阻气滞。与食积相搏。急宜
芳淡兼消导。此为观舌有无积苔。及苔偏全之要诀。
凡舌有断纹裂纹。如人字川字爻字及裂如直槽之类。虽多属胃燥液涸。由于实热内逼
。急宜凉泻以清火。然中有直裂者。多属胃气中虚。却宜补阴益气。切忌凉泻。更有本
无断纹。而下后反见人字裂纹者。此属肾气凌心。急
宜纳气补肾。若苔点如粞者。虫蚀居多。即苔现槟榔纹。隐隐有点者。亦属虫积。皆宜
杀虫祛积。此为观舌断纹细点之要诀。
【廉勘】舌上面本有细点如刺。名曰味蕾。主辨味。无火则平如无点。有火则突而
起点。究竟有虫与否。还宜详审现症确凿。始可投杀虫祛积之剂。
凡苔起瓣晕。皆脏腑实火熏蒸。多见于温毒温疫等病。瓣则黑色居多。晕则灰黑色
居多。瓣有多少。一二瓣尚轻。三四瓣已重。六七瓣极重而难治。晕有层数。一晕尚轻。
二晕为重。三晕多死。亦有横纹二三层者。与此不殊。宜泻火解毒。急下存阴。服至瓣
晕退净。而其人气液渐复者。庶能救活。此为观舌瓣晕之要诀。
凡舌肿胀增大。不能退场门者。须参舌色以辨之。如色白滑黑滑者。多由于水气浸淫
。宜通阳利水。黄腻满布者。由湿热郁而化毒。毒延于口。宜大泻湿火以祛毒。紫暗者
。多由于酒毒冲心。心火炎上。宜泻火通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