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曹锡畴麝
香辨者。皆深悉之。惜吾国医界尚多茫茫耳。陶俞二家。于西医学未曾进行之前。能深信麝香功用。配合于温
补回阳之中。殊有卓识。吴鞠通辄诋其谬。亦未免所见不广。信口雌黄者矣。以余所验。服此方后。脉渐渐缓
出者生。不出者死。暴出者亦死。手足不温者亦死。若舌卷囊缩。额汗如珠不流。两目直视者速死。
附姜白通汤 回阳通格法 俞氏经验方 载喻嘉言《医门法律》
川附子(五钱炮去皮脐) 干姜(四钱) 葱白(五茎取汁冲) 猪胆(半枚取汁冲)
【秀按】猝中阴寒。厥逆呕吐。下利色青气冷。肌肤凛栗无汗。脉微欲绝。甚则十指脶纹绉瘪。俗名瘪脶痧
证。实则为盛阴没阳之候。故以大剂附姜回阳为君。臣以葱汁。得生阳之气独盛。以辛通脉道。反佐以一味胆
汁者。恐阳药一饮即吐。格拒而不得入也。此为温热回阳。苦辛通格之良方。然必内外兼治。庶几能奏捷效。
故嘉言外治两法。(1)用葱一大握。以带轻束。切去两头。留白二寸许。以一面熨热。安脐上。用熨斗盛炭
火。熨葱白上面。取其热气从脐入腹。甚者连熨二三饼。(2)用艾灸关元气海。各二三十壮。内外协攻。务在
一时之内。令得阴散阳回。身温不冷。脉渐出者。次服附姜归桂汤。以驱营分之寒。若病患畏胆汁太苦者。代
以莹白童便亦可。
附姜归桂汤 回阳温营法 俞氏经验方 载喻氏《医门法律》
川附子(二钱炮) 川姜(一钱炮) 紫瑶桂(八分) 当归(二钱) 净白蜜(两匙冲)
【秀按】中寒暴病。用附姜回阳后。继用此方者。因附姜专主回阳。而其所中之阴寒。必先伤营。故加归桂
驱营分之寒。庶几药病相当。冲以白蜜者。柔和阳药之刚烈也。此为回阳暖血。温和营分之良方。
附姜归桂参甘汤 回阳兼补血气法 俞氏经验方 载喻氏医门法律
淡附片(一钱) 白归身(钱半) 老东参(一钱) 嫩闽姜(六分) 川姜(八分炮) 官桂(六分)
清炙草(八分) 大红枣(两枚)
【秀按】阴寒渐衰。阳气将回。病势已有转机。故君以附、姜、轻剂。温和阳气。即臣以归、桂、暖血。
参、草、益气。佐以闽姜。使以大枣。调和营卫也。此为轻剂回阳。双补血气之良方。若阳已回。身温色活。
手足不冷。吐利渐除者。本方附、姜、官桂。可减其半。加蜜炙绵 一钱。土炒于术一钱。酒炒白芍钱半。五
味子十二粒。温和平补。俾不致有药偏之害。
正阳四逆汤 回阳攻毒法 俞氏经验方 载陶氏《伤寒全生集》
生附子(三钱炮去皮脐) 清炙草(一钱) 真麝香(五厘冲) 川姜(三钱炮不可焦) 皂荚
炭(八分) 生姜汁(两匙冲)
【秀按】猝中阴毒。吐利腹疼。身如被杖。四肢厥逆。冷过肘膝。昏沉不省。心下硬满。面唇手指皆有黑
色。舌卷囊缩。烦躁冷汗自出。或时呻吟。六脉或沉伏。或沉微欲绝。汤药每多不受。此皆阴寒毒瓦斯入深。乃
最危最急之证。较中寒证尤笃。故用生附子以毒攻毒为君。臣以干姜回阳。皂荚麝香速通经隧。佐以炙草和
药。使以姜汁和胃。且姜汁炙草二味。更有和解附毒之功。调剂合法。此为回阳急救。直攻阴毒之良方。然必
内外兼治。庶可十救一二。外治法。先以通关散。(生半夏一钱、细辛五分、川芎五分、青藜芦五分、麝香五
厘。)搐鼻取嚏。以通清窍。次用麝香三厘。皂荚末三分。肉桂末二分。硫黄二分。共研细末。以葱汁调粘。
填入脐中。再以生姜薄片贴于脐上。放大艾火于姜片上。蒸二七壮。炙关元气海二七壮。必将阴退阳复。手足
温暖即止。知人事者生。昏沉不省。过一周时必死。或仍用喻西昌熨脐法。亦能通阳气而利小便。
新加八味地黄汤 补阳镇冲法 俞氏经验方
浓附块(钱半) 大熟地(六钱炒松) 山萸肉(八分) 紫石英(四钱杵) 紫瑶桂(五分) 淮
山药(三钱杵) 浙茯苓(四钱) 泽泻(钱半)
先用铁落五钱。镇元黑锡丹三钱。用水六碗。煎成四碗。取清汤代水煎药。
【秀按】肾气虚喘。动则喘甚。腰痛足冷。小便不利。肾水上泛为痰。嗽出如沫而味咸。故以八味地黄温补
肾气为君。去丹皮者。恐其辛散肺气也。臣以紫石英温纳冲气。妙在佐以铁落合黑锡丹。重镇冲逆。以纳气定
喘。用之得当。奏效如神。此为温补肾阳。镇纳虚喘之良方。气虚自汗者。加蜜炙绵 皮三钱。五味子三分。
小便利者。去苓泽。防其损津液也。
【廉勘】以上六经正治六法。统计一百零一方;方方有法,法法不同,真可调门门透澈,息息通灵者矣。先
祖谓伤寒专科,必先通杂证,而后能善治感证;今观俞氏方法,益信而有征。但必列一百一方者,推其意,大
抵仿陶氏肘后百一方例耳。
【荣斋按】程钟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