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茯苓(三钱) 鲜生姜(二钱) 生冬术(二钱)
【秀接】《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外感证。发汗过多。津液亏少。阳气偏虚。自汗不止。
筋失所养而惕惕跳动。肉失所养而 然蠕动。目眩心悸。振振欲擗地者。此为亡阳之重证。故以附、姜、辛热
回阳为君。臣以白术培中益气。茯苓通阳化气。以助附姜峻补回阳之力。尤必佐白芍阴药以维系者。庶几阳附
于阴而内返矣。此为回阳摄阴。急救亡阳之祖方。若少阴腹痛下利。内有水气者。本方宜重用茯苓。少则六
钱。多则八钱。或一两。以通肾阳而利水。白芍宜用酒炒。以免阴凝之弊。兼咳者。加干姜八分。五味子五分
同捣如泥。以散水寒而止饮咳。下利者。去白芍。加干姜一钱。以散寒水而培脾阳。呕者。加姜半夏三钱。生
姜取汁一小匙冲。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小便既利。不当更渗以竭津液也。此皆仲景治阴水症加减之成法。学
者须知同一真武汤。一治少阴误汗亡阳。一治少阴寒水洋溢。同而不同有如此。始可以用仲景之经方。
【廉勘】真武汤。加减得法。用处甚多。如俞东扶于盛暑时。以此汤治寒霍乱症。吐泻腹疼。恶寒不渴。肢冷
脉微。取效甚速。一也。如王孟英治痰喘汗多。气逆脘疼。不食碍眠。肢冷便溏。面红汗冷。脉弦软无神。苔
白不渴。乃寒痰上实。肾阳下虚也。以此汤加干姜、五味、人参、杏仁、川朴等品。一剂知。二剂已。二也。
而善用此方者。首推叶天士先生。如治脾阳伤极。由误攻寒痞。变成单腹胀。以此方加川朴。又治食伤脾阳。
腹胀足肿。以此方去芍、姜。加草果仁、浓朴、广皮。又治浊阴窃据脾肾。跗肿腹满。以此方去芍、姜。加川
朴、草蔻、泽泻。又治肿胀由足入腹。食谷不能运。脉细软。以此方去芍。加浓朴、荜茇。又治脾肾虚寒。泻
多腹满。小便不利。以此方去芍、姜。加人参、益智仁、菟丝子。其他加减颇多。不能尽述。
通脉四逆汤 回阳通脉法 俞氏经验方 载仲景《伤寒论》
川附子(五钱炮去皮脐) 川姜(四钱) 清炙草(二钱) 鲜葱白(五枚杵汁分冲)
【秀按】阳气即生气也。阴霾即死气也。是以阳被阴逼。不走即飞。但其间有结有散。结则尚可破散其阴以
通阳。散则宜随阳之所在而返回。故脉沉或伏者仅阴之结。但用四逆汤。脉微欲绝而面赤者。乃阴盛格阳也。
故于四逆汤加葱白。由是推之。葱白之为用大矣。考葱之为物。寸根着土。即便森然。以其得生阳之气盛。故
于死阴中得一线生阳。即可培植而生发。葱白形虽中空。具从阴达阳之性。而内含稠涎。外包紧束。能使阳仍
不离于阴。所以病至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色。一派阴霾用事。只有
外热面赤。身不恶寒数症。可以知阳未尽灭。然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已经昭着。故必重用附姜。尤赖得生阳
气盛之葱白。培种微阳。庶几春回黍谷矣。此为回复残阳。急通脉道之主方。咽痛者。加桔梗一钱。宣肺气以
止痛。呕者。加生姜汁一小匙冲。宣逆气以和胃。呃逆者。加公丁香九支。柿蒂三十个。降气逆以止呃。大腹
痛者。加紫瑶桂五分。生白芍三钱。温通脾络以止痛。小腹绞痛者。加盐水炒吴茱萸五分。小茴香四分。温运
肝气以止疼。痛甚者。加蜜炙延胡钱半。明乳香六分。活血通络以止痛。利虽止而脉微不出者。加吉林大参钱
半。提神益气以生脉。
回阳急救汤 回阳生脉法 俞氏经验方 载陶节庵《伤寒六书》
黑附块(三钱) 紫瑶桂(五分) 别直参(二钱) 原麦冬(三钱辰砂染) 川姜(二钱) 姜半夏(一钱)
湖广术(钱半) 北五味(三分) 炒广皮(八分) 清炙草(八分) 真麝香(三厘冲)
【秀按】少阴病下利脉微。甚则利不止。肢厥无脉。干呕心烦者。经方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然不及此方
面面顾到。故俞氏每用之以奏功。揣其方义。虽仍以四逆汤加桂温补回阳为君。而以《千金》生脉散为臣者。以参
能益气生脉。麦冬能续胃络脉绝。五味子能引阳归根也。佐以白术、二陈、健脾和胃。上止干呕。下止泻利。
妙在使以些许麝香。斩关直入。助参、附、姜、桂、以速奏殊功。浅学人每畏其散气而不敢用。岂知麝香同冰
片及诸香药用。固属散气。同参、术、附、桂、麦、味等温补收敛药用。但显其助气之功。而无散气之弊矣。
此为回阳固脱。益气生脉之第一良方。
【廉勘】此节庵老名医得心应手之方。凡治少阴中寒。及夹阴伤寒。阳气津液并亏。暨温热病凉泻太过。克
伐元阳。而阳虚神散者多效。妙在参、术、附、桂、与麝香同用。世俗皆知麝香为散气通窍之药。而不知麝食
各种香药。含英咀华。蕴酿香精而藏于丹田之间。故西医药物学中。推为壮脑补神之要药。阅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