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咳嗽转甚。伏饮水停膈满。呕吐喘咳。发热恶寒。腰背痛。身惕HT
而泪出。(仲景)
\x饮与痰分\x
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
痰之渐。痰为饮之化也。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汇补)
\x停饮脉法\x
脉偏弦者。饮也。又脉浮而细滑者。伤饮。又沉而弦者。悬饮内痛。(要略)
\x停饮总治\x
停饮之初。挟寒挟气者俱多。故症现寒热者。汗之。在胁肋四肢者。分利之。在胸膈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
(入门)若挟虚症者。补之温之。(汇补)
\x初宜分消\x
凡大饮之后。当风着寒。水气凝结不运。外有表症。内有饮症者。果当温散。然或发汗太过。阳气空虚。水饮
仍未解散。致心下悸。头眩筋惕。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又当温之。不可再行分消也。(汇补)
\x次宜调养\x
若血气亏乏之人。痰饮客于中焦。以致四肢百骸胸腹。发为诸病者。宜导去痰饮。随即补元气。不可专任
汗吐渗下之法。(汇补)
\x虚宜温中\x
更有脾虚之人。每遇饮后。即觉停滞于中。肠鸣于内。甚或作泻。屡用分利不效者。法当温理中焦。(汇补)
\x久宜暖肾\x
久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元。则积饮于外。或泛于上焦为涎沫。或停于心下为怔忡。或留于脐腹。筑筑然动
气者。均宜益火之剂。(汇补)
\x饮症用药\x
汗以香苏饮。吐以二陈汤。分利以四苓散。下以蠲饮枳实丸。凡前五饮症。元气稍旺者。三花神佑丸、控涎
丹逐之。元气稍虚者。五饮汤。虚甚者。六君子汤。虚寒者。理中汤。下焦肾阴虚者。六味丸。肾家阳虚者。八味
丸。外感夹饮。发汗过多致虚症者。真武汤。
\x饮症选方\x
香苏饮 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用此发汗。(方见伤风)
二陈汤 治停饮胃口。恶心欲吐。怔忡口渴。服此探吐。(方见痰症)
四苓散 凡饮停肠内。或泄泻。或小便不利。以此渗利之。(方见湿症)
三花神佑丸 一切湿热。积成痰饮。变生体麻肢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壅不行。
甘遂 大戟 芫花(各五钱) 黑牵牛(二两) 大黄(一两) 轻粉(一两)
滴水丸小豆大。先服三丸。后二丸。以利为度。
控涎丹 治痰饮在膈。胸背手足颈项腰胁引痛。似风症者。(方见痰症)
蠲饮枳实丸 逐痰消饮。导滞清膈。
枳实 半夏 陈皮 黑丑(各三两)
炊饼丸。姜汤下。
青木香丸 治胸膈噎塞。气滞不行。肠中水声。呕吐痰沫。不思饮食。服此宽中利膈。
黑牵牛(二十四两取头末十二两) 木香(三两) 补骨脂 荜澄茄(各四两) 槟榔(二两)
清水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汤下。气滞湿痰留饮。大效。
十枣汤(仲景) 治悬饮内痛。直达水气结聚之处。
芫花 甘遂 大戟
为末。枣子十枚。煮汤去枣。调药末。强壮者服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加五分。以利为度。虚人勿服。
五饮汤(海藏) 治五饮留滞心胸胁下。
旋复花 人参 陈皮 枳实 白术 茯苓 浓朴 半夏 泽泻 猪苓 前胡 桂心 白芍药 炙甘草(各等分)
生姜。水煎服。
泽泻汤(仲景) 治饮水太过。肠胃不能传送。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煮服。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遇饮停留。成胀满吐呕泻利者。(见前中风)
理中汤 治脾家大虚。挟寒。停饮不化者。(方见中寒)
真武汤(仲景) 外寒挟水症。发汗过多。心下悸。头眩筋惕。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芍药 生姜(各三钱) 附子(八分)
水煎。温服。
八味丸 治肾经阳虚。不能制水。水饮停留。或泛为痰。或浸为肿。或动为悸。(方见中风)



<目录>卷之二\内因门

<篇名>伤食

属性:\x大意\x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一或有伤。脾胃便损。饮食减少。元气渐惫。(杂着)
\x内因\x
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过食辛辣炙爆酒面热物者。有壮实人恣食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
化者。(指掌)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之后。继以不调者。(安道)
\x外候\x
令人腹胀气逆。胸膈痞塞。咽酸噫气。如败卵臭。或呕逆恶心。欲吐不吐。恶闻食气。或胃口作痛。或手按腹
疼。或泄泻黄白而绞痛尤甚。或憎寒壮热头疼。似外感疟疾。但外感则身多疼痛。左脉浮盛。伤食则身无
疼痛。右脉滑大。(汇补)亦有旧谷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