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墨取穴。绳有舒缩不同。取穴无准。今以薄竹片。点量取穴。治病有准。
今精考二十一 骨。不至尾 尽。只至腰余穴尽已。腰余穴。第二十一 下。是腰余穴。穴旁分开一寸五分。
是自环余穴。穴下更有上 次 中 下 会阳五穴。皆在二十一 下。直至会阳穴。其穴交 。在尾 骨两旁。
则知二十
一骨。至腰余而尽。今经。二十一 骨。至尾 骨而尽。甚非也。言长三尺。此法亦不可准用。今详二十一
下。有四骨空。在下相连。直至尾 尽。以二十一 。又增四骨。骨空共二十五。据内经疟论篇云。疟邪初
出于风府。在椎骨上。其邪大椎为始。日下一节。二十五日。尾 尽处。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据此经云。即
是二十一日。下二十一节而尽。自二十二日。即下四骨空间。至二十五日。诸 及骨空传尽。即入脊中。以此
论之。其理甚明。则知甲乙经云。二十一 。至尾 骨。甚非也。○按此说太异。盖未考及灵枢。漫尔立论。
而杨继针灸大成背部图。亦载此论。不知其出于何人也。)
\x 骨\x 岁露篇。作尾底。简按知是 即底。会意。
\x伏膂之脉\x 岁露篇。病源。作伏冲。甲乙。作太冲。简按天真论。太冲之脉盛。甲乙。太素。作伏
冲。知是太冲。伏冲。伏膂。皆一脉耳。膂。即吕。脊骨。王谓膂筋之间。恐非。上文日下一节。王云。节。
谓脊骨之节。若以膂为筋。则义相乖。
\x九日出于缺盆之中\x 吴云。气上行无关节之窒。故九日出于缺盆。简按缺盆。非阳明胃经之缺盆。
骨度篇云。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 KT 。长九寸。骨空论云。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
者。本输篇云。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俱非胃经之缺盆。乃指任脉天突穴而言耳。
\x其间日发者云云\x 以下四十四字。高移前。为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之答语。置其气之舍云云之上。
云。此段。旧本在故作日益早之下。今改正于此。简按此一节。乃前节答语。其为错简明矣。今从高注改定。
\x横连募原\x 简按举痛论。及全本。太素。巢源。作膜原。举痛论王注云。膜。谓膈间之膜。原。谓
膈肓之原。义未太明。此云膈募之原系。乃觉胜于彼注。盖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间薄皮。遮隔浊气者。犹
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从
肉作膜。其作募者。幕之讹尔。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尔。太素。膜。作募。知此募幕互误。熊。张。
并音暮。张云。诸经募原之气。内连五脏。邪在阴分。故道远行迟。志云。募原者。横连脏腑之膏膜。即金匮
所谓皮肤脏腑之文理。乃卫气游行之腠理也。二家之说。并不允当。姑从王义。当与举痛论小肠膜原注参看。
\x不能与卫气俱行\x 甲乙。卫气。作营气。非也。
\x不得皆出\x 甲乙。皆。作偕。似是。
\x故间日乃作也\x 乃上。病源。外台。有蓄积二字。
\x此邪气客于头项云云\x 以下八十八字。外台有。此疑古注文。
\x卫气之所发\x 灵枢。病源。发。作应。简按下文云。卫气应乃作。发。当作应。
\x邪气之所合\x 吴本。及灵枢。病源。合。作舍。是。
\x风之与疟也\x 吴云。风。外受风邪也。受风病作。则无休时。志云。夫 疟皆生于风。然病风者。
常在其处。病疟者。休作有时。故帝有此问。马云。风。乃本经风论之风。简按马注恐非也。甲乙。无也字。
\x相似\x 灵枢。病源。似。作与。
\x凄沧之水寒\x 滑云。水。一作小。马云。当作小寒。吴本。作小寒。张云。凄沧之水寒。谓浴水乘
凉之类也。因暑受寒。则腠理闭。汗不出。寒邪先伏于皮肤之中。得清秋之气。而风袭于外。则病发矣。志云。
风寒曰凄。水寒曰沧。简按凄沧不必分风水。灵师传篇云。寒无凄沧。暑无出汗。
\x秋伤于风则病成矣\x 生气通天论云。夏伤于暑。秋为 疟。金匮真言论云。秋善病风疟。阴阳应象
大论云。夏伤于暑。秋必 疟。(灵论疾诊尺篇同。)周礼疾医职。秋时有疟寒疾。左
传定四年。荀寅云。水潦方降。疾疟方起。
\x寒疟\x 张云。先受阴邪。后受阳邪。故先寒后热。人之患疟者。多属此证。简按上文云。疟之始发也。
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此乃疟之正证也。李云。温疟瘅疟。皆非真
疟也。知是寒疟。特真疟耳。
\x温疟\x 马云。据后第十三节。以冬中于风。而发于春者。为温疟。则温疟。非夏感于暑。而发于秋者
比也。故今秋时之疟。惟先寒而后热者最多。要知温疟原非秋时有也。
\x烦冤\x 千金。作烦闷。
\x瘅疟\x 志云。瘅。单也。谓单发于阳。而病热也。圣济总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