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简按王注
痹论云。不仁者皮顽不知有无也。程氏遗书云。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
譬最近。马注本于程子。
\x上下不通\x 吴云。肾开窍于二阴。故令闭。既胀且闭。
则上不得食。下不得便。上下不通。心肾隔绝而终矣。高云。手经足经。不相贯通。则上下不通。简按当从吴义。
\x腹胀闭\x 张云。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闭。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
胀闭则升降难。不得息则气道滞。故为噫为呕。呕则气逆于上。故为面赤。不逆则痞塞于中。故为上下不通。
\x不逆则上下不通\x 张云。不逆则痞塞于中。故为上下不通。脾气败则无以制水。故黑色见于面。
\x中热\x 据王注。谓胸热也。
\x此十二经之所败也\x 张云。手足六经。各分表里。是十二经也。灵终始篇文与此同。



<目录>卷二

<篇名>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属性:\x平旦\x 张云。平旦者。阴阳之交也。阳主昼。阴主夜。阳主表。阴主里。凡人身营卫之气。一昼一
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迨至平旦。复皆会于寸口。营卫生会篇曰。平旦阴尽。而阳
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故诊法当于平旦初寤之时。
\x阴气未动阳气未散\x 滑云。愚谓平旦未劳于事。是以阴气未扰动。阳气未耗散。
\x有过之脉\x 马云。盖人之有病。如事之有过误。故曰有过之脉。全经仿此。张云。有过。言脉不得
中。而有过失也。
\x切脉动静\x 张云。切者。以指按索之谓。切脉之动静。诊阴阳也。简按望闻问三者。临病患乃可知
焉。唯脉非切近其体肤。不能诊之。故谓之切脉。王以切近解之。为是。杨玄操难经注。切。按也。
\x精明\x 马云。王注为足太阳经睛明穴。由下文所以视万物别黑白等语观之。则主目言为正。盖精明主
神气言。舍目亦无以见之。况末云则精衰矣。岂精衰之精。尚可以穴言乎。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胸中正则眸子 焉者。是也。吴云。目中眸子。精神也。
\x参伍\x 张云。以三相较。谓之参。以伍相类。谓之伍。盖彼此反观。异同互证。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
易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即此谓也。(出上系辞。)滑云。以色脉脏腑形气。参合比伍也。简按
荀子曰。窥敌制胜。欲伍以参。又曰。参伍明谨施赏刑。杨 注云。参伍。犹错杂也。
\x血之府也\x 李云。营行脉中。故为血府。然行是血者。实气为之司也。逆顺篇云。脉之盛衰者。所以
候血气之虚实。则知此举一血。而气在其中。即下文气治气病。义益见矣。
\x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x 吴云。脉之升者为上。上盛则病气高。高。粗也。脉之降者为下。下盛则病
气胀。张云。上盛者。邪壅于上也。气高者。喘满之谓。下盛者。邪滞于下。故腹为胀满。简按诸家以上下。
为寸尺之义。而内经有寸口之称。无分三部而为寸关尺之说。乃以难经以降之见读斯经。并不可从。此言上下
者。指上部下部之诸脉。详见三部九候论。气高。全本作气鬲。史记仓公传。气鬲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沤沫。
\x代则气衰\x 马云。脉来中止。不能自还者。为代。代则正气已衰。故不能自还也。犹人负重。以至中
途。而力乏不前。欲求代于人者耳。张云。脉多更改不常者曰代。气虚无主也。简按马注仍王义。而申明伤寒
论脉经之旨者。史仓公云。不平而代。又云。代者。时参击。乍躁乍大也。张守节正义云。动不定曰代。此可
确张说也。代脉有三义。见张氏
脉神草。
\x涩则心痛\x 马云。脉来如刀刮竹。(出虞庶)而往来甚难者曰涩。涩则心血不足。而有时作痛也。张
云。涩为血少气滞。故为心痛。
\x浑浑革至如涌泉\x 张云。革至。如皮革之坚硬也。志云。革至者。扃易于平常也。高云。革至如涌
泉。应指杂还之意。汪机云。愚谓此则溢脉类也。与仲景弦大虚芤之革不同。简按文选七发注。浑浑。波相随
貌。革。集韵。音殛。急也。礼檀弓。夫子之病革矣。甲乙。脉经。乍绰绰。(诗传。宽也。)义相乖。
\x绵绵\x 张云。绵绵如写漆。(出辨脉篇)及如弓弦之断绝者。皆真气已竭。故死。高云。软散无伦
之意。诗大雅疏。微细之辞。
\x精明五色\x 吴云。精明见于目。五色显于面。皆为气之光华。
\x白裹朱\x 宋本脉经。白。作帛。沉本脉经作绵。马云。白。当作帛。诸本作白。非。张云。白裹朱。
隐然红润而不露也。
\x赭\x 张云。代赭也。色赤而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