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内养五气。按∶五气入鼻,无所不到,何独藏于心肺耶?盖心者血脏也,气由鼻入,先行本脏,而
后会于心而生血,惟生血,故能使五色修明也。肺者气龠也,鼻为肺窍,气由鼻入,会于肺而后颁布于各脏,
清浊于是乎分焉,惟能厘清浊,故使音声彰着也。谓之藏于心肺,宜矣。至于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而五脏之气
即借之以养者,盖人必具五脏以生,而五脏又必须五气而运。然非饮之食之,则五脏之气亦干槁而闭塞矣。是
五脏之气,必借五味之气以养也。)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脏象何如?(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
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万物系之以兴亡,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
处也。火气炎上,故华在面。心生血,其主脉,故充在血脉。心王于夏,气合太阳,以太阳居夏火之中,故曰
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也。按∶王本作神之变,元起、太素并作神之处,良是,今从之。)肺者,气之本,
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肺藏气,其神魄,其合皮毛,故云。按∶王本
阳中之太阴,甲乙、太素并作少阴。新校正云∶“肺在十二经虽为太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少阴也。”良是,
今从之。)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地户封闭,
蛰虫深藏,肾又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云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脑为髓之海,肾主骨髓,发者
脑之所养,故华在发,充在骨也。
按∶王本少阴,元起、甲乙、太素并作太阴。新校正云∶“肾在十二经虽为少阴,然在阴分之中当为太阴。”
从之。)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夫
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曰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爪者筋之余,肝之养,故华在爪,
充在筋也。东方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也。按∶罢与疲通,肝主筋,过劳则运用乏竭而困倦矣,故云罢极。
又人之血气,生于心,统于脾,而藏于肝,肝得其养,则血气充足而无病,故又云以生血气也。阳中当作阴中,
新校正云全元起、甲乙、太素并同。)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
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皆可受盛,转运不息,故为仓廪之本,名曰器也。
营起于中焦,中焦为脾胃之位,故云营之居也。然水谷滋味,入于脾胃,脾胃糟粕,转化其味,出于三焦膀胱,
故云转味而入出也。土合至阴,金匮真言论曰∶“阴中之至阴,脾也。”按∶入出二字妙,唯有入故有出也,
大小肠脾胃膀胱皆先入而后出者。三焦主气,何亦并言?盖三焦之气亦借饮食之味变化而为升降也。)凡十一
脏,取决于胆也。(上从心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皆取决于胆也。)按∶一
脏有一脏之职司,故在秘典论有十二官之分。然职在专司者,自不可兼摄,乃功同一致者,则又不可不并言。
所以同一脏腑也,而此篇或分言,或并举,以见十二脏腑之功用不同,其义始全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一盛者,谓人迎之脉大于
寸口一倍也。余盛同法。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正理论曰∶“格则吐逆。”)寸口一盛病
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盛法同阳。四倍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
不得通也。正理论曰∶“闭则不得溺。”)人迎与寸
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俱盛谓俱大于平常之脉四倍也。物不
可久盛,极则衰败,故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按∶新校正云∶“古文赢与盈通用。”)反四时者,有余
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广陈其脉应也。夫反四时
者,诸不足皆为血气消损,诸有余皆为邪气胜精也。阴阳之气,不相应合,不得相营,故曰关格也。按∶此一
段,原刻在脉要精微论中,独论关格,无问突答,必错简也。今移于此,庶文义相贯。谨按灵枢终始篇云∶“人
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
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
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
病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