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10-简明医彀-第34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又 柏叶(四两) 芍药(两半为末)每二钱,水煎服。

又 木耳(烧灰,二钱)水服,或姜、醋煮食。
又 枳实末(二钱)米汤下,小儿尤效。
又 生姜、细茶煎服。
又 红菜头绞汁服(又止血生肌,人畜伤,敷之。)
又 马齿苋煮粥,食。
又 紫苏(四钱) 防风(二钱)煎汁,调白蜜(四两)服。
又 鸡子,醋煮食。
三方止久滑痢,石榴捣汁饮。(或以皮晒,研末,枣肉丸服。)
又 五倍子、枯矾研,丸服。
又 诃子(十二个取肉,六个煨热,六个生用。)研末。赤痢,生甘草、白炙草煎汤下。
又方(日久津液枯,四肢冷)用冬瓜一枚,以黄泥五寸,煨熟去土,绞汁服。
又方(如痢大渴) 悉尼数个,去皮、心吃,捣汁顿温饮尤妙。
又 葱一握切,和米煮食。
又 蒜捣烂,贴两足心亦可。
又 百草霜(二钱,)研,米汤下。
又 赤小豆煮粥食亦可。
又方 (治噤口痢) 石莲子去壳,取肉微炒,研末,二钱,陈米汤下。
又 石莲末、香连丸(各一钱同服。)
又 木鳖子(研、) 雄黄少许,贴脐中。
又 山药锉碎,一半砂锅煮,一半生,同为末。每三钱,米汤下。
又 人参二钱,黄连一钱,石菖蒲八分,石莲肉二钱。上锉碎,煎,终日慢服,一口下即食。
又 取向东壁土炒陈皮,共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汤下。
又 红槿花阴干为末。先用面饼二个,末掺上食,先汤灌,开胃口。
【目录】卷之二【篇名】疟疾属性: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 ,老也。俗名三日疟。)夏热已甚,秋阳复收,两热相攻故为 疟。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对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怆之 小寒,藏于脉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 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云云。)《内经》论疟极详,皆谓风寒暑湿之邪 客于脏腑,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并相移也。后人始论七情劳役,食积痰饮皆成疟。
所谓无汗要有汗,发散邪为主,带补;有汗要无汗,扶正气为主,带散(发散邪则升,葛、芎、苍 、柴胡之类;扶正气谓小柴、桂枝汤,白虎、桂枝汤之类。犹伤寒有汗,用桂枝疏邪,实表之义。)
又谓伤之浅者近而暴,伤之重者远而缓,为 疟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紧发汗,
弦迟宜温。疟不宜截早,欲速愈则邪气闭塞,而成他证,为害匪细,有变水肿、鼓胀、诸毒等证。
惟夏秋连日发邪疟四、五次可截(如二、三日发及阴疟,必先发汗散邪,势轻,常山药截亦可。)

主方
苍术 川芎 白芷 羌活 防风 葛根 柴胡(等分) 甘草(减半)加姜、枣煎 服。

无汗加紫苏、细辛、荆芥穗、葱头;有汗加桂枝、槟榔、白芍、白术(土炒)、茯苓,去苍术;
连日发及午前,加黄芩;间日及下午、夜间,加当归、白芍各八分,红花、升麻各三分∶有痰加陈 皮、半夏;有食及不食、胀痛,加山楂、神曲、麦芽、青皮、陈皮、草果、砂仁;暑月加香薷、扁 豆,兼服六一散;口大渴加石膏、知母、麦冬;痞闷加枳实、桔梗;寒、不热加干姜、官桂、良姜 、白术,去麻黄、葛根、柴胡、苍术;寒甚加附子;湿疟,因雨湿身体,重痛,呕胀,加猪苓、泽 泻、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去葛根、柴胡。服一、二帖后,服清脾饮加猪苓、泽泻,分理阴阳 ,疟自止。若不止,惟处暑前一日一发于日间者,三四发之,后行截药。若处暑后间日或三日一发 于夜间者,先根据方服二、三帖。天寒加麻黄,必令汗出。趱至日间,再宜主方加当归、芍药、生地 、知母,少加升麻、红花(酒洗),提至二日至一日,渐渐轻可。如汗多少食,身倦无力,或迁延日久 ,气血两虚;或小劳则甚,宜服八珍汤(方见虚损),或十全大补汤。犹有微热,补药加柴胡、黄芩、
苍术、葛根之类,一补一发也。久不已,四兽饮截之。久虚欲吐不吐者,宜藜芦末水调服,以吐为 度;或雄黄、瓜蒂、赤小豆各二分,研服可吐。

清脾饮
治先寒后热,热多寒少,单热不寒者。

黄芩 半夏 青皮 浓朴 茯苓 白术(各一钱) 草果(一钱) 柴胡(一钱五分) 甘草 (五分)
加生姜三片、黑枣一枚,水煎服。

人参养胃汤
治寒多热少及单寒不热者。

苍术(二钱) 陈皮 浓朴(各一钱半) 半夏 茯苓 草果 藿香 人参 炙草(各一钱)
乌梅(一个) 生姜三片,
水煎服。

七宝饮
治诸疟。已服发表散药,提上阳分,渐轻欲截。

常山 浓朴(姜制) 青皮 陈皮 甘草(炙,减半) 槟榔 草果(各一钱)
上酒、水各半,煎首汁,二汁露过夜。当发之日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