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缪刺法

属性:内经曰经脉满则络脉溢络脉溢则缪刺之以调其络脉使形容如旧而不肿故曰缪刺其处以复
其形也
谨按缪刺谓不分隧穴而刺之也故此水热穴论无刺水穴分大法水溢于表或腹胀或四肢虽肿
而气
稍实脉浮洪者宜行此至病气孤危脉微弱而四肢水气盛实者今人往往缪刺之祸不旋踵盖不审经
言脉满络溢宜缪刺之理也



<目录>卷二十二\水气门

<篇名>论水气证治大法

属性:内经曰不从毫毛病生于内者阴气内盛阳气竭绝不得入于腹中故言五脏阳以竭也津液者水
也充
廓皮中阴蓄于内水气胀满上攻于肺肺气孤危魄者肺神肾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独居也夫阴
精损削于内阳气耗减于外则三焦闭溢水道不通水满皮肤身体痞肿故云形不可与衣相保也凡此
之类皆四肢脉数急而内鼓动于肺中也肺动者谓气急而咳也如是者皆水气格拒于腹膜之内浮肿
施张于身形之外欲穷标本其可得乎平治权衡谓察脉浮沉也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在里者泄
之在表者汗之故云开鬼门洁净府也去宛陈 谓去积久之水物犹如草 之不可久留于身中也
谨按经论水气证治至为机密故云开鬼门洁净府然鬼门者犹幽玄之谓有毛窍而不见其开阖
邪气
感入邪与正相搏毛窍闭塞而寒热作为病客于表故宜发汗遣邪气以开鬼门也此亦发汗之别称泄
诸病在表之通例也净府者谓膀胱内无入孔而外有出窍为清净津液之府冯肾气脏气化水谷之精
而渗入脬中气约成溺出也夫肾主下焦司开阖关窍二阴肺脾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水行而
自清净否则便涩或浊或淋为水气溢于腠理为肤肿诸病若宛屈陈 壅滞于身中当泄去是物而净
洁宜此二法在表者汗之在里者泄之权衡于治也虽然经云水病本之于肺肾二经而古今方论并不
以治水独泻肾气为说者何盖肾阴奉行降令为生化之源而常不足至阴精损削于内生气不能运化
至为 肿其气索矣况肺弱而母气孤危者故东垣曰若治以甘淡渗泄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此
深撷以上治例之妙也如积饮留饮伤脾若土之于雨中则为泥矣或因七情所致手足太阴俱病身面
浮肿似水气者用燥脾导气之剂即愈一则若泥土之得和风暖日水湿去而阳化自然万物生长一则
肺气开泄渗道通利水气不濡于脾矣此正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气 郁皆属于肺而与阴阳为病水
气机之不同故亦不待开鬼门洁净府而已也



<目录>卷二十二\水气治法

<篇名>发表之剂

属性:金匮越脾汤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四钱) 石膏(四钱半) 生姜(二钱) 大枣(二枚) 甘草(二钱)
上 咀水煎作一服恶风加附子古今录验加白术防己伏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
中四肢聂聂动者
防己 黄 桂枝(各三钱) 茯苓(六钱) 甘草(二钱)
上 咀作一服水煎
越脾加术汤治里水 前越脾汤加白术(四钱)
甘草麻黄汤治里水济生云治水肿从腰以上俱肿宜此汗之
甘草(半两) 麻黄(一两)
上 咀水煎作一服
麻黄附子汤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
麻黄(三钱) 甘草 附子(各二钱)
上 咀水煎
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脉自沉
黄 (五钱) 芍药 桂枝(各三钱)
上 咀水煎入苦酒相和作一服
按以上诸方并足太阳例药也



<目录>卷二十二\水气治法

<篇名>攻里之剂

属性:仲景十枣汤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三因方作丸
三花神佑丸
方并见痰饮门
按此并少阴例药也义见痰饮例中
局方神助散治十种水气面目四肢浮肿以手按之随手而起咳嗽喘急不得安卧小便赤涩大便
不利
椒目(一两半) 泽泻 黑牵牛末(各一两) 猪苓(二两) 葶苈(三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葱白三茎水煎入酒调服
按此太阴例药也
宣明导水丸治湿热肿满
方见湿门
按此阳明例药也
浚川散
方见湿门
大戟散治水肿腹大如鼓或遍身皆肿
大戟 白牵牛末 木香(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猪腰子一对批开掺药在内烧熟空心食之如食左腰子左臂塌消右消右
如肿不尽于腹绕涂甘遂末饮甘草水少许其肿尽去
按此并出厥阴例药也
葶苈丸治涌水证如溢囊裹里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喘咳不定、
葶苈(炒) 泽泻 椒目 桑白皮 杏仁(炒) 木猪苓(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二三十丸葱白汤下不拘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