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仲景用麻黄即加化裁,这似乎与风、寒二邪特性不同也有关。根据仲景这一药法,笔者认为肾虚患感,当忌麻黄汤之峻汗,喻嘉言关于伤风小恙亦有戴阳证的一则医案医话,宜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六经皆有表证,寒邪伤人,除了直中于里(如阳明中寒证),可伤太阳之表,也可伤阳明之表,也可伤少阴之表。故说太阳为一身藩篱,风寒伤人,必始自太阳。就个“必”字太绝对,因为与《伤寒论》原文一核对,这个“必”字就有问题了。所以,只能说外感病常从太阳开始,不能说外感病都必从太阳开始。

三、太阳火淫病――温病

[脉证]“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朋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6)

[治例]“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讨论]六淫本只五气,汉时并无新感温邪之说,故所谓太阳温病,就是太阳伏火病。盖五气伤人,若伏而不即发,多从火化,伏火为病,可发自太阳,可发白阳明,也可发自少阳或他经。《难经》说:“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就是这个道理。第6条“为温病”三字之后,之所以尚有“若发汗已"云云,此诚如张锡纯所说:“当仲景时,人之治温病者,犹混温病于中风、伤寒之中,于病初得时,未细审其发热不恶寒,而以温热之药发之,是以汗后不解。或见其发热不恶寒,误认为病已传里,而竟以药下之,是以百六十三节,又有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云云。所稍异者,一在汗后,一在下后,仲景恐人见其汗出再误认为桂枝证,故切戒其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汤。盖伤寒定例,凡各经病证误服他药后,其原病犹在者,仍可投以正治之原方,足以百零三节云,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小柴胡汤。以此例彼,知麻杏甘石汤为救温病误治之方,实即治温病初得之方。”温病、中风、伤寒,《伤寒论》篇首即已并列,以前有人讨论太阳病初起时的证型,竟只讲二个,真所谓是一叶障目,不及其余了。

四、太阳燥淫病―――痉病

[脉证]“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七)

[治例]“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十一)“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十二)

[讨论]仲景曾出“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等三条,来说明误治损伤津液,病从燥化,可以病痉,但这不意味着是忽视了外感燥邪病痉。后人认为风邪偏胜则病柔痉,寒邪偏胜则病刚痉,这种认识,忽视了痉病的主要病因――燥邪,是片面的。痉是燥病,其病原主要是燥邪,燥伤太阳即为太阳痉病,致于风邪、寒邪,不过是其兼夹之气,如只讲风、寒,只讲误治,反不讲上要病原――燥邪,就本末倒置了。仲景治太阳痉病二方,一主以栝蒌根,一主以葛根,此二味均是生津药,即阳明痉病之用大承气,目的也在存阴。可见仲景治痉病,是以治燥邪为主眼的。

五、太阳湿淫病―一湿痹

[脉证]“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十四)

[治例]“湿家身疼烦,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二十)

[讨论]湿邪侵犯太阳,即为太阳湿痨。《医宗金鉴》说:“太阳病,一身关节烦疼,若脉浮细者,湿在外也,当汗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脉沉细者,湿在内也,当利之。”利之,宜五苓散之类;汗之,宜麻黄加术汤之类。前者属于太阳腑病治法,后者属于太阳经病治法。外湿侵犯太阳,初起经病居多,故《金匮要略》论治湿痹,于汗法独详。而麻黄加术汤之治湿痹,诚如尤怡云:“麻黄得术,虽发汗不致过汗;术得麻黄,并能行表里之湿。”,此方很符合“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的治则。故可以作为治太阳湿淫病之代表方。因六淫伤人,每多兼夹,湿邪侵犯太阳,又常与风寒相间杂至,故《伤寒论》说与伤寒相滥。《温病明理》遂据此而谓湿痹即后世所谓之湿温,但湿温初起病位在足阳明足太阴二经,考之《金匮要略》治湿痹诸方,似不甚合,故这个问题,尚须加以研讨。

六、太阳暑淫病――中

[脉证]“太阳中,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二十五)

[治例)“太阳中热者,⑹且玻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讨论)恽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