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化湿化居多,治即以温燥补益见长,凡火、风、燥交替主运的上、下元甲子,病从热化燥化居多,治即以寒泻清滋见长。后人疑前贤用药,主寒主温,有失偏颇,而不知皆非偏也。陆氏之世,所值之运为燥火,“所遇时邪,莫非温热,大都以凉散以寒泻愈之者多。”正由于理论上的研究与其亲身经历相一致,陆氏感到“病之各随司天以变者,弥益显然。”故于此深信不疑。但陆氏对此并不胶柱鼓瑟,他懂得六十年间的气候循环,也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等种种异常变化,故他又说:“本不得常法是拘”,“况地形之南北有高下,人身之禀赋有强弱,且于抱恙之久新,尤有分别,凡所以随机应变者,本非一言可竟。”谜样子来看待运气学说,是十分辨证的。

以上所述,而且还是陆氏驳斥“仲景详于治寒略于治温”说的一个重要论据,因为按大司天三元甲子考,“仲景当建安中,乃中平甲子垂二十年,时亦属下元厥阴风火用事,当时习用乌附辛热,正值风火运中,为治多误,故仲景以桂枝麻黄之温,治中风伤寒之病,即以葛根芩连白虎承气柏皮栀豉之清治温热湿热之病,凡遇温热即用寒凉,其谓仲景但知秋冬,不识春夏者,不足与语仲景者也。”陆氏认为:芩连膏黄,皆以治温,非以治寒,伤寒论中方,只除去起首桂麻二物,大半皆治;温治热方,后人为论证已说,全不顾此,一若但见论中有桂枝麻黄,不见论中有膏黄芩连,这是十分不妥的。近人拾喻昌余唾,仍好为此说,殊不知早已见讥于陆氏。

陆氏的观点,章巨膺极为推崇,他对岁运循环复加推论,见“李东垣为张易水高弟,而反其师说,陆九芝为王朴庄外曾孙,而不同祖道”,“历代名贤论著,派别歧异,俱合符节。”故谓“此真可贵之学说,伟大之发明”。章氏认为:中医学派,败于清代,流于平淡轻清之支,治术退化,若陆氏之发明能提早三百年,就不致酿成大败缺。刘廷枚则认为:内经所言病,莫不可从七篇大论推知之,《内经运气病释》“所释虽止七篇,直不啻通一部内经而尽释之,厥功伟矣,若以为此七篇,本言运气,即谓此书专为运气发,是岂君志哉。”后人对陆氏发挥运气学说之评价,于斯可见一斑。

《世补斋医书》中阐释内经之作,尚有《内经遗篇病释》及《内经难宇音义》各一卷,亦俱以抉发奥旨,有裨世用为宗旨,陆氏在这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结语:陆氏深研内经伤寒,根底扎实,加之文学基础好,临证经验富,故其论医,才气纵横,极少作浮泛之谈,议论多深刻而有见,虽然,对诺家的有些批评及谓人参不补气阳等某些学术观点,不无可商,但究不同于老生之谈,尤其是文集十六卷,文笔畅茂,见解独到,叙述每简洁而有条理,在医学论说文中,允推上乘之作。惜其书现在社会上流传日少,叶派中人又常肆加贬诋,致后之来者,对其人其著,产生了不应有的误解,这很不利于发掘前哲学说之精华以推动学术之发展,故余有此文之撰作。

参考文献

①、郁文骏,坚持中医特色,提高中医水平,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1984

恽铁樵及其《温病明理》

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早年毕业于南洋公学,善译西洋小说,有名文坛。后锐志攻医,文名反为医名所掩。曾问业于伤寒名家汪莲石,深通内经,伤寒之学,“为近代中医界精通旧学,独具只眼,又受过较系统的近代科学训练的第一人。”①“著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辑义按》,《脉学发微》、《温病明理》等书共二十二种。这些著作除了表达他韵志愿以外,还有不少创造发明,所以仅仅是二三十年的时间,恽氏医学蔚然成派,且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学术影响。”其中《温病明理》一书,很能反映其对叶派学说的见解,爰作介评如次。

一、时代背景

任何著作,都有其一定的环境色彩。《温病明理》也不例外。恽氏之世,消灭中医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泛滥成灾。1917年,余岩发表《灵素商兑》,向中医理论,发起了总攻,“废止中医派批判中医,首先集中于《内经》,其次集中于《伤寒论》。”③处当时这种形势下,在长达五年之久的时间里,中医界竟没有一人出来应战。相反,种种歪曲,怀疑《伤寒论》的说法,借羽翼仲景之名,到广泛传播了开来。有的说《伤寒论》只讲狭义伤寒。有的说伤寒绝少。有的说仲景伤寒,由外到里,要横看;叶氏温病,从上到下,要竖看。有的说《伤寒论》中温病是假温病;吴鞠通、王孟英等所说温病是真温病,这种种看似不同的论调,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这就是说,仲景学说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于当时废止派的攻击《伤寒论》,真所谓推波助澜。上述有些论点,虽早巳由陆九芝等进行过驳斥,但在当时仍广为流行,恽氏处这种历史条件下,既对废止派十分愤慨,亦对叶吴学派相当反感,因此,他首先应余岩之挑战,于1922年发表《群经见智录》,“站在近代高度科学地解释《内经》体系”,“捍卫了中医体系的完整性。”④嗣后,又著《伤寒论研究》,《温病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