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也。足少阳绕髀阳入毛际。与
足厥阴合。其内行而别者。乃自季胁入胸属胆。散之上肝。由肝之上系贯心。上挟咽自颐颔中(图翼云颔中为
颐颔腮下也虎头燕颔义即此)出。散于面上。系目系。复合少阳本经于目外 、瞳子 也。足厥阴之正。别足
跗内行。上至阴毛之际。合于足少阳。与别者俱行。上布胁肋。是为六合之二也。简案、肝上之上衍。
\x足阳明之正\x(止)\x此为三合也\x 甲乙。太阴之正。下有则别二字。结、作络。舌中、作舌本。额 、正
脉道藏熊本张本并作 。马本志本作额颅。张云。此胃脾二经表里相为一合也。足阳明上至髀关。其内行者。
由气街入腹里属于胃。散于脾。上通于心。循咽出于口。上 入承泣之次。系目系。为目下纲。以合阳明本
经也。足太阴之正。上股内。合于足阳明。与别者俱行。上咽贯舌。是为六合之三也。
\x手太阳之正\x(止)\x此为四合也\x 张云。此小肠与心表里。经脉相为一合也。指地者。地属阴。居天之内。
手太阳内行之脉。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于小肠。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故曰指地。经脉篇言交肩上入缺
盆络心。此言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盖前后皆有入心之脉。手少阴之正。自腋下三寸足少阳渊腋之次。行两筋
之间。内属于心。与手太阳入腋走心者合。乃上行挟于咽。出于面。合于目内 。是当与足太阳睛明相会矣。
此六合之四也。
\x手少阳之正\x(止)\x此为五合也\x 张云。此三焦心主表里经脉相为一合也。指天者。天属阳。运于地之外。
手少阳之正。上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包罗脏腑之外。故曰指天。手厥阴之正。其别面内行
者。与少阴之脉同自腋下三寸足少阳渊腋之次。入胸中。属于三焦。乃出循喉咙。行耳后。合手足少阳于完骨
之下。此六合之五也。志云。少阳、初阳也。从阳而生。自下而上。故曰指天。曰指地者。谓手合于足也。曰
指天者。谓足合于手也。盖分手足于二经。则为六合。论阴阳之气。止三合矣。简案、别下渊液三寸。马云。
别于腋下之天池穴。考本输篇云。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马似是。
\x手阳明之正\x(止)\x此六合也\x 道藏马志本。大肠作太阳。误也。张云。此大肠与肺为表里。经脉相为一合
也。手阳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间。其内行者别于肩 。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肠。属于肺。其上者。循喉咙。
复出缺盆。而合于阳明本经也。手太阳之正。其内行者。自天府别入渊腋。出手少阴心经之前。入内走肺。散
之大肠。其上行者。出缺盆。循喉咙。复合于手阳明经。以上共十二经。是为六合也。



<目录>卷三

<篇名>经水篇第十二

属性:马云。内论十二经脉。合于十二经水。故名篇。简案、管子水地篇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
也。郦道元水经注。引经脉志。盖其书志经水之流通者。
\x夫经水者\x(止)\x可得闻乎\x 张云。经水者。受水而行于地也。人之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
腑者。所以受水谷。化其精微之气。而布扬于内外者也。经脉犹江河也。血犹水也。江河受水而经营于天下。经
脉受血而营运于周身。合经水之道以施治。则其源流远近。固自不同。而刺之浅深。灸之壮数。亦当有所辨也。
\x八尺之士\x 简案、周礼考工记。人长八尺。又淮南天文训。人修八尺。而周礼卿大夫国中七尺。
以及七十七尺谓二十。又淮南修务训。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则与考工记天文训异。荀子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又家语六七尺之体。今据本经骨度篇。人长其实七尺五寸。而泛言其修。或云七尺。或云八尺。举其大概耳。
\x其死可解剖而视之\x 简案、汉书王莽传云。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大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
度五脏。以竹 导其脉。知所络。始云可以治病。宋杨介存真图。欧希范五脏图。盖其遗也。而与本节之旨符矣。
\x其脏之坚脆\x(止)\x其常有合乎\x 张云。如脏之坚脆。则见于本藏篇。腑之大小。谷之多少。则见于
平人绝谷篇。脉之长短。则见于脉度篇。血之清浊。则见于根结篇。十二经血气多少。各有大数。则见于血气
形志等篇。此其针灸浅深多寡。故各有所宜如下文也。甲乙。大数、作定数。
\x足太阳外合于清水\x 张云。此下以经脉配经水。盖欲
因其象。以辨血气之盛衰也。马云。按古今舆地图。清水、遗籍无之。黄河合淮处。谓之清河。今有清河。悬
疑是清水也。张云。按清水即大小清河。舆地图志曰。大清河即济水之故道。自兖州府东北流。出长清等县。
由利津等界入海。小清河一名滦水。源发济南府趵突泉。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