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茎、阴茎。乃前之宗筋。挺、即阴茎也。简案、此注似未允。经筋篇云。足厥阴伤于
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法详见医学纲目)盖此指睾丸而言。
\x任脉之别\x(止)\x取之所别也\x 志云。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上颐循面入目。所谓尾翳者。即鸠尾之上。盖任脉之别络。出于下极并经而上。复下于鸠尾。以散于腹络。气
实则肠皮急。虚则痒搔。当取之所别络也。简案、甲乙云。鸠尾、一名尾翳。一名 KT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
任脉之别。由此考之。尾翳即蔽骨。犹 KT 即蔽骨。而又为鸠尾。一名也。张改屏翳为会阴穴。非也。
\x督脉之别\x(止)\x入贯膂\x 马云。此言督脉经之有络穴也。长强(脊 骨端)挟膂上项。散于头上。下则
当于肩脾之左右。其别者。则走于足太阳膀胱经。以入贯于膂筋之间。
\x高摇之\x 甲乙注云。高以下九字九墟无。张云。头重高摇之谓。力弱不胜而颤掉也。
\x脾之大络\x(止)\x百节尽皆纵\x 张云。脾之大络。名大包。在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出九肋间。总统
阴阳诸络。由脾灌
溉五脏者也。故其为病如此。
\x此脉若罗络之血者 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x 马云。此脉若罗纹之络。其络中必有血。皆当取此穴以治之
耳。张云。罗络之血者。言此大络。包罗诸络之血。故皆取脾之大络以去之。大络即大包也。简案、据马注罗
字下句为是。
\x凡此十五络\x(止)\x络脉异所别也\x 张云。十二经共十二络。而外有任督之络。及脾之大络。是为十五络
也。凡人之十二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其脉之浮而可见者。皆络脉也。然又必邪气盛者。脉乃壅盛。
故实则必见。正气虚者。脉乃陷下。而视之不见矣。故当求上下诸穴。以相印证而察之。何也。盖以人经有肥
瘦长短之不同。络脉亦异其所别。故不可执一而求也。愚按、本篇足太阴之别。脉曰公孙。而复有脾之大络。
脉曰大包。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而平人气象论。复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然则诸经之络唯一。而脾胃之
络各二。盖以脾胃为脏腑之本。而十二经皆以受气者也。马云。按此篇以督之长强。任之尾翳。为十五络。难
经以阳跷、阴跷之络为十五络。殊不知督脉所以统诸阳。任脉所以统诸阴。还以灵枢为的也。



<目录>卷三

<篇名>经别篇第十一

属性:诸本无篇字。当删。
\x五位\x 志云。五方之定位。
\x六律建阴阳诸经\x 甲乙。建、作主持二字。志云。创建六阴六阳。以合诸经。
\x十二辰十二节\x 周礼 簇氏十有二辰注。辰、谓从子至亥。左传成王九年浃辰之间。注、浃辰十二日
也。邪客篇云。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又云。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又生气通天论。五脏
十二节。
\x十二经水\x 详于经水篇。
\x十二时\x 顾炎武日知录云。古无所谓时。凡言时。若尧典之四时。左氏传之三时。(桓公六年三时不
害)皆谓春夏秋冬也。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用不废。
\x离合出入奈何\x 张云。十二经脉已具前经脉篇。但其上下离合。内外出入之道。犹有未备。故此复明
其详。然经脉篇以首尾循环言。故上下起止有别。此以离合言。故但从四末始。虽此略彼详。然义有不同。所
当参阅。
\x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x 张云。过犹经过。谓忽略不察也。息如止息。谓必所留心也。
\x足太阳之正\x(止)\x皆为正也\x 张云。此膀胱与肾为表里。故其经脉相为一合也。足太阳之正。入 中。与
少阴合而上
行。其别一道下尻五寸。当承扶之次。上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膀胱。散于肾。循膂当心入散。上出于项。
而复属于本经太阳。此内外同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自 中合于太阳。内行上至肾。当十四椎旁肾俞之次。
出属带脉。其直者上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是为六合之一也。然有表必有里。有阳必有阴。故诸阳之
正。必成于诸阴之别。此皆正脉相为离合。非旁通交会之谓也。余仿此。志云。正者谓经脉之外。别有正经。
非支络也盖从经而别行。复属于太阳之经脉。故名。经别谓经脉之别经也。马氏以正为正经。宜与经脉篇之直
行者相合。别者为络。宜与经脉篇之其支者其别者相合。噫。经脉血气之生始出入。头绪纷纭。不易疏也。甲
乙无成以以下九字。注云。九墟曰。或以诸阴之别者。皆为正也。
\x足少阳之正\x(止)\x此为二合也\x 张云。此胆肝二经为表里。经脉相为